■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马荣华 李长江
穿汉服、拜孔子、背论语、习六艺,比肩接踵的研学团队让济宁研学景点火爆“出圈”;剧目展演、大师讲堂、艺术工坊、亲子六艺,“尼好,戏剧!”为观众奉上一场场异彩纷呈的艺术盛宴;云上文化馆、网上图书馆、线上博物馆蔚然成风,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视听盛宴……
近年来,我市坚决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谱写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保护文物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济宁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景点众多,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260处、市级378处,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登录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打造各类博物馆68家。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组织领导,各项工作展现新气象。
“我们加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150余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在全省实施平原地区区域文物影响评估,高效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推动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116通(方)碑刻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数量居全省第1位;3个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获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项目批复立项,数量全省第1位。同时,我市深入推动非遗融入生活,设立全国唯一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非遗“三三制”模式入选全省文旅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到金乡听戏、非遗小课堂等多项做法入选年度全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玉堂酱园等4家工坊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任城区被省文旅厅确定为“非遗进社区试点县”。
产业培育让文旅融合“火起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已成文旅发展“热词”,且在引领文旅新消费中呈现出新趋势。
济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统筹做好“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品牌塑造、产品开发”四篇文章,把孔孟、运河、水浒、微山湖等景区连点成线,全面打响“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文旅品牌,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新场景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硬支撑,加快推进鲁源小镇、复兴之路文化科技等牵动性文旅项目,建成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孟苑等文旅新地标,打造了梁山公明坊文旅综合体、太白湖露营综合体一期等文旅新项目。创建国家、省、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57家,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2个,形成尼山圣境“3.0”版等8个夜间旅游场景,尼山圣境文化夜游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项目。创建A级旅游景区99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打造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省级精品文旅小镇6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3家,《济宁“景区+”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入选2023旅游促消费创新实践典型案例,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全国十佳案例。
同时,我市大力实施“消费提振年”行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市县两级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3893万元,带动全市消费近4亿元。
公共服务让文化事业“兴起来”
2023年8月13日至27日,“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来到孔子故里,40场精彩演出,吸引大批青年消费群体来济宁,互联网相关话题阅读量超40亿。
这是我市不断创新形式,让文化惠民活动更贴心、更便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聚焦文化设施便民、文化活动惠民、文艺创作利民,打响“三大品牌”,实现了工作有创新、效能有提高、惠民有实效。
打响文化传承品牌。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图书馆+书院”、乡村儒学讲堂等模式,建成尼山书院13处、达标“儒学讲堂”3016处,累计开展儒学活动5万余场,服务群众300余万人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六融六促”模式》等15个项目获省文化创新奖,“乡村儒学讲堂”经验得到中宣部肯定,“图书馆+书院” 模式全省推广。打响公共服务品牌。高标准建成市文化中心、市杂技城等文化会客厅,累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800余场,接待市民游客突破500万人次;深入推进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等工程,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8处,打造城市书房70家,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均达100%。打响文艺创作品牌。实施“济风儒韵”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圣水河的月亮》获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以及编剧、优秀表演奖两项单项奖,《孔子试徒》等作品获群星奖;《岁月》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宣传营销让文旅名片“亮起来”
2023年12月22日,济宁市·日本岐阜市、足利市国际友好城市文旅线上交流会成功举办,分别在济宁、岐阜和足利三地设立会场,开启“云端连线”,就深化文旅合作进行友好交流。
“我们坚持‘三借联动’,健全文旅对外交流合作机制,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平台国际传播矩阵,打响对外文旅交流合作品牌,努力用中国故事点亮多彩世界,用世界语言讲好‘济宁故事’。”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三借联动”是指对上借梯搭平台、对外借力强联合和对内借势扩影响。对上,我市高标准举办承办第十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2023中外青年文化交流营、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山东济宁融通发展交流座谈会等重大文旅活动。对外,我市精心策划了“儒风水韵·文化济宁”“钟灵毓秀·儒风济宁”“孔子家乡体验游”境外线上系列图片展,推出“传承黄河文化 云游文化济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100句”“文物里的济宁”线上主题活动,与日本旅行株式会社等境外旅行社签订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与友好城市韩国寿城区、日本足利市联合举办友城文化旅游线上交流会,与日本石川县开展中日友好城市作品交流展,与韩国寿城区开展旅游产品线上互推。对内,我市策划9大精品旅游线路,启动中国研学旅行创新推广联盟,举办“游读济宁”百人创作行动,组建200人金牌导游主播队伍,济宁文旅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叫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