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赋能正能量 好声音奏响最强音
2024年01月01日 人民网-观点频道 郑岩
背景:近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正式启动。今年的活动以“凝聚强国力量 共铸复兴伟业”为主题,强化主题引领,突出全媒体系,注重全民参与,围绕重大主题,征集遴选展播一批网民认可、社会认同、影响广泛的网络正能量精品,更好发挥正能量激励人、鼓舞人、引领人的重要作用。
观点摘要: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无远弗届,对新闻传播影响同样深刻。穿越铅与火、走过光与电、融合数与网,技术的进步让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全面,也丰富了新闻的生产队伍、呈现形式与分析角度。从文字、图片,到音视频、专题专栏,千千万万件网络正能量作品为人们带来知识与智慧、感动与启发,也勾勒出一个更加多彩的中国。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互联网空间如果不被正能量占领,就有可能被负能量蚕食。不必讳言,在时下的网络上,仍然存在造谣生事、挑动对立、暴力色情、欺诈胁迫等内容,有的广为传播、影响恶劣。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活动连续举办,就是为了鼓励从业者记录当下的璀璨,积蓄未来的希冀,打造充溢着正能量的“精神高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网络自媒体,都肩负着充沛正能量、高昂主旋律的职责使命,要用自己的镜头与笔触,抢占舆论制高点,进而凝聚信心、鼓足干劲,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历史进程越是波澜壮阔,网络社会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中奏响最强音,越需要在生活日常、基层一线发现真善美。尤其要看到,创作正能量作品不是喊口号、说大话,而要力求入脑入心、润物无声。这一方面是用不用心、能不能发现新视角启发受众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水平高低、能不能以时尚表达吸引受众的问题。今年活动更加突出全媒体特点、新媒体特色,把“网味”“网感”作为精品遴选的重要标准,鼓励更多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的作品参评,旨在让从业者将过硬内容与精彩形式更好结合,打造“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加油,亲爱的自己!
2024年01月01日 《 北京青年报 》 孙维国
背景:亲爱的自己,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想和你深情对话,回望2023年,展望2024年。这不仅是对自己一年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鼓励。
观点摘要:在新的一年里,请记住要保持一颗勇敢而坚定的心。生命中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我们挺身而出,去直面困难,迎接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每一份付出都不会被辜负。哪怕前路再艰辛,也要挺胸迎接,因为你是勇敢的自己。
同时,要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感激每一个伸出援手的朋友,感激每一个陪伴你成长的家人。人生充满了未知和变数,但每一次的相遇和别离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忙碌奔波之间,不要忘了停下脚步,感受身边的温暖,珍惜每一刻的美好。
在职场上,要敢于超越自己。设定一些激励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挑战舒适区的边界。不要只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学无止境,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成为那个更加卓越的自己。
暖心之举驱寒意
2023年12月27日 《 人民日报 》 风凌度
背景: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寒潮降温和强雨雪天气,给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到学校课堂,从车站机场到港口码头,有关地方和部门全力以赴、积极作为,采取切实举措,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观点摘要:心系安危冷暖,牵挂急难愁盼。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高,防灾救灾形势严峻,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要求“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全力做好突发险情应对处置,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各地区各部门牢记嘱托、靠前发力,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从组织党员干部、爱心志愿者下沉一线,将防寒物品送到困难群众家中,到提高供水、回水温度,确保供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从完善户外劳动者驿站建设,强化热水供应、手机充电、热饭就餐等服务保障,到监测民生商品市场价格,确保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一项项有力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是为民服务的诠释,也是履职尽责的体现。
极寒即是大考。风霜雨雪,总有人迎难而上、冲锋向前。寒冷天气还在持续,我们还需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屏障,重点解决室内温度不达标、过冬物资欠缺、独居老人无人照料、烧柴燃炭安全隐患等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寒冷天气中安心、放心、暖心。把千家万户的安危冷暖记在心头,以时时牵挂、事事关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提供有力保障,一起迎接来年春暖花开。
营造方便市民骑行的环境
2023年12月27日 《 人民日报 》 李铁林
背景:近年来,随着绿色出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行出门。数据显示,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车或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有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
观点摘要: 不过,与骑行的日渐升温相比,当下的骑行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改善骑行环境,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统筹考量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等多方权益,寻找更优解,做好路权再平衡,让人们绿色出行的体验更美好。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道路规划和建设对非机动车的路权保障相对不足,导致非机动车道狭窄、人车混行、机非混行等问题普遍存在。大力推动自行车路网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在新城规划及旧城改造中,给骑行留下足够的空间,才能营造更为友好的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吸引力。
在解决好相关基础设施“有没有”问题的同时,还要提升对骑行空间的精细化治理水平,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提升通行效率。一方面,要结合各类风险因素,针对不同类型道路制定相应骑行规范。除了治理抢占自行车道行为,还要尽可能做好非机动车道的快慢分流。另一方面,不妨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搭建面向公众的骑行安全信息平台,提高非机动车交通信息协同水平和动态管控能力。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促使更多人养成文明交通习惯,骑行之路才能更加安全舒适。(华峰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