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孔德双 李明
汶上县中都街道在推进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掘并利用各社区、特色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两创”融入社区基层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基层治理新局面,实现文化“赋能”社会治理实践升级。
红色引领
实现基层党建与优秀传统文化同向同行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员队伍。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民本民贵、亲情孝道、规矩意识等思想融入“三会一课”等日常教育。“七一”前夕,该街道举办“百年新征程 踔厉向未来”红色音乐党课,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心使命、爱国情怀、红色家风故事相结合,组织200余名新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聆听党课。组织各党支部开展党课宣讲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入党初心。
将榜样楷模植入百姓心中。注重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三亮三比一争当”“‘共产党员经营户’挂牌”行动,常态化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慰问困难群众、尊老敬老、关爱留守儿童等各类服务活动160余次;激发党员干部争做工作中的表率、道德上的楷模,落实“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党员服务群众热情,让“孝德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引导群众崇德向善。
用红色阵地激活文化生机。在党群服务中心内设立郭氏木雕、剪纸等传统文化功能室,成立旗袍体验室、腰鼓、戏曲排练室打造中国传统文化宣传阵地;打造“社工驿家”社会组织孵化园,运行“五社五联”机制,对优秀社会组织进行孵化培育;将文化“两创”主题融入党群服务中心装修设计,规划设计非遗体验基地、非遗生活美学场景,形成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红色阵地,孵化新生态新动能。
共享共治
探索社会治理与优秀传统文化同向聚合
激活共享文化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开展“最美夕阳”老年舞蹈、“雏鹰课堂”“习习向上”等活动300余次,叫响“红映中都 美好社区”共享会党建品牌,全面整合“红色合伙人”力量,引进书法、绘画、剪纸、篆刻、泥塑、手工刺绣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将家风家训、传统美德等融入共享会,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品质化、一站式”服务,累计开展共享活动150余场,服务群众8万余人,直观让群众感受传统文化别样魅力,助推共建“美好社区”、共建“幸福家园”。
架起文创民生桥梁。培育扶持山东大善堂文化创意平台,指导成立公司党支部,建立“红帆党建工作室”,打造创业孵化中心,使文创平台获得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弘扬正能量的创意产品,2022年,街道党工委吸纳公司党支部加入“红映中都”党建联盟,引领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探索灵活就业形式,协同中都街道辛王庄社区创建“德善爱心手作坊”,实现300余名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延伸到千家万户,赋予推进基层治理坚实基础。
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借助80个小区红帆驿站,推动156名社区工作者下沉小区面对面为群众服务,组建1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心声”网格会客厅群众议事调解200余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居民议事调解,将“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文化传递到千家万户,用“六尺巷”典故教化解决邻里纠纷100余件,用“家和万事兴”思想来调解家庭矛盾60余次,用心用情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
数字赋能
推动数字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云平台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底蕴。运行“智慧中都”服务管理平台,组建1200个居民微信群,实现14.7万常住人口全覆盖,150个住宅小区实现智慧音柱全覆盖,将辖区内人、地、事、物、情全部纳入管理,对平台接收的群众诉求类型进行数据分析,精准分析群众诉求,依托街道“一听一看”宣传矩阵,利用居民微信群、智慧音柱动态发布文明公约、邻里互助、爱护环境等信息,全力营造文明、温馨的小区生活环境。线上开展“传承好家训 建设好家风”、书画展等主题活动,寻找家训、撰写家训,通过微信投票等方式评选“好家风好家训”,在各网络平台选登,号召全社会传诵优秀家风家训等。
创意性表达,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共享活力。运行“红映中都”小程序,创新开发“全民共享积分”板块,为居民制定家庭积分档案,实行一户一档,涵盖社会治理、社区建设、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奖励惩罚等5大类共20余个加减分项,建立社区“共享积分超市”,鼓励在职党员、热心群众等加入社区“红色合伙人”队伍,通过“点单”模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邻里互助、关爱孤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并获得相应积分,既可兑换生活用品,也可兑换爱心商家服务等,激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字化展现,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运行智慧党建平台,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将网格员摸排的社区能人、手艺人、联盟资源等信息上传平台,标签式管理、一键式调取,实现社会资源可共享、可调度、可整合,通过“搭建平台—挖掘能人—活动带动—解难题、破瓶颈、消痛点”四大步骤,充分调动居民自治主体意识,实现“我的社区我做主”,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小区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