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弹指一挥间,《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感慨万千。1989年11月底入职济宁日报社以来,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成绩只能算及格了。
校对一线就要“周到、细致、负责”。我长期工作在校对一线,尤其是常年值夜班看版,几十年如一日,参与报社历次重大战役性报道,严守宣传纪律,牢记岗位职责,为《济宁日报》编校质量的提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紧跟时代、注重学习”才能守好最后一道关口。校对工作事关党报的质量,是报纸见报前的重要关口,马虎不得,出了任何差错,都将直面读者,对报纸的声誉造成影响。特别是政治方面的差错,那更是致命的差错。作为一名老校对人员,平时要多了解国家大事,紧跟时代步伐,永远不能满足过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注重业务新知识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深有体会,比如政治性术语的标准提法不能出错,比如中央、省市级领导人的姓名、职务、排序等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这方面就要下功夫整理相关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对照,有疑问积极与作者、值班编辑直至终审总编沟通,确保万无一失。这样才能守好关口,将一张没有差错的报纸呈现给读者。
校对应是通晓古今的“杂家”。随着激光照排新技术的出现,报纸出版工作进入了无纸化时代,校对工作从有原稿的校“对错”,发展成无原稿的校“是非”,校对工作成了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延伸。表面上看校对工作似乎谁都可以干,但事实上,新闻涉及的面异常广泛,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五行八作,包罗万象,所以说校对人员应该是“杂家”,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还需要具备一些时政、人文、史地以及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校对是很繁琐的工作,一定要做到紧跟形势,不断更新业务知识、不断自我充电,才能把好政治关、内容关。
“多疑”“慎改”是校对人员的基本功。校对是个需要耐心的工作,“怀疑”是每个校对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要将所有明显的、隐蔽的差错全部纠正过来。校对工作还有一个要求是慎改,对于模棱两可、不能确定的地方,在改前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请示汇报,否则很容易造成二次差错。所以“多疑”“慎改”是我们校对人员的基本功。
从“人防”到“人防”“技防”相结合。2023年《济宁日报》开始使用新华较真系统纠错、把关,在人工校对防范纠正差错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道技术防范纠正差错的手段。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充分利用相关技术开展工作,提高效率、提升准确率,成效明显。这也为校对工作增加技术含量提供了保障,也为校对人员积极学习掌握先进技术提供了方便。学无止境,终身学习,才能把工作干好。
欣慰永远多于痛苦的“无名英雄”。校对是“为人作嫁衣”的无名英雄,又是报纸出版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4年的校对工作,其间有欣慰也有痛苦,欣慰的是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为《济宁日报》编校质量的提高贡献了一切,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同志们的理解;痛苦的是在发生见报差错时,内心难过,觉得对不起报社、对不起广大读者,但这么多年来欣慰永远多于痛苦。感谢报社对我的培养,校对工作尤其是夜班对我的磨炼,我今后一定会诚惶诚恐努力工作,为济宁日报社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