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博的个人简介里这样写道:“站过柜台,干过美工,当过记者,做过编辑。把经历当作一笔财富,一直努力,天天向上。”在我的职业生涯中,30个年头的党媒工作,当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岁月悄悄将我的满头青丝染成花白,却也让我在报社这片丰沃的土壤里,以最好的年华扎根、抽枝、生长。
大学毕业后,带着对新闻事业的憧憬和非专业出身的忐忑,我走进了济宁日报社的大门。从校对干起,学划版起步,跑采访,做编辑,写方案,谈合作,到今天的内容审核把关,我从一个初出茅庐对新闻工作一无所知的“小白”,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进了报社我发现,身边处处是师傅。记得刚到校对室锻炼,校对室年纪最大、最爱较真的柴永松老师教给我什么是“认真”。这个戴着老花镜、脑门锃光瓦亮的老头儿拿着桌子上被翻得软塌塌的《新华字典》告诉我,见报的文字一定要弄明白,不能含糊。在之后的工作中,“认真”便成了我的底色。
还记得第一次写稿,是在星期天刊编辑部。我在李木生主任的鼓励下,磕磕巴巴念完了用几天的时间写出的散文《秋》,得到了主任的大肆表扬,也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后来稿子和李主任的《冬》、高永主任的《春》、刘利民老师的《夏》一并被《散文选刊》转发,我知道这是木生主任对后辈的提携。后来无论是采访遇到困难还是写稿时突然“卡壳”,都有木生主任做我的坚强后盾,他用默默的扶持让我一步步成长,也让我懂得,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作为党报副刊的《星期天刊》和后继者《文化周末》,可以说是报纸文化的“风向标”,自创刊之日起就遵循“立足本土,放眼全国”的办报思路。讲求细节刻画和以小见大,特别注重选取小切口叙述大主题,不管是纪实叙事还是小说、散文、诗歌,刊发了一大批优质内容,在省内外乃至全国深具影响力。记得我国词作大家乔羽、著名诗人食指、著名作家贾平凹、军旅作家著名编剧李存葆、著名作家李贯通、当年的励志青年张海迪,甚至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都是我们的座上宾,多次赐稿或来济与我们开展联谊活动。尤其忘不了李存葆长达3.5万字的长篇散文《祖槐》,就是在我们这块园地首发,后被《新华文摘》转载。作为副刊编辑,我也在这种热气腾腾的氛围中坚持学习,一步步提高了鉴赏力与动笔能力。每当给这些令人敬仰的大家寄送样报时,我都忍不住感慨万分。“以文会友,集结才俊”是《星期天刊》乃至创刊初期的《文化周末》又一个时常被业内说道说道的话题,记得我们团结、发现了本地一大批作者并以培训班形式陆续培训了四期副刊作者,济宁的众多中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都视这方园地为知己为平台为良师益友,不少今天小有名气的作家张侗、程相崧、李新军等等,都是由这块园地出发走向了全省、全国。
更记得2009年国庆节前,高永主任带领我们出版《祖国万岁》60周年60版特刊,创下了《济宁日报》单日出报60版的历史记录。刚接下这个任务时,我心里其实是打怯的,一个月的时间,一个部室的主打,那么短的时间又那么多的任务。高主任说,有小赵、小裴这些年轻的新生力量,拿出咱文化周末的实力来,干!直到现在,还记得当年高永主任的坚毅与果断,那是一种无惧无畏的底气,一种鼓舞我们去应对任何挑战的力量。
时代在变,新的网络技术逼迫传统媒体转型,而新媒体每隔3至5年,就发生一次新的更新迭代。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从手写到电脑打字,从黑白、套红到全彩印刷,从传统的报纸到众多新媒体传播平台,尤其是近20年,QQ、微博、微信、自媒体、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彼此交叉、相互迭代。作为传统媒体人的我有幸赶上了这样的时代,亲历了报社的革故鼎新,见证了报社的发展壮大。
就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我逐渐成长起来。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后,我担任了行业部主任,这是一个集采编、经营于一体的岗位,对于我来说,是考验更是挑战。时任集团副总经理的李强老总一再给我打气,“你放手去做,有困难找我!”带着这种信任、支持和鼓励,我跑乡镇、写方案、做策划、搞活动,一点一滴做好每一步,想方设法、力求完美地完成任务。
2019年我被集团任命为内容总监,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内容总监是做好广告内容的最后“把关人”,是一个需要既有“雪中送炭”的能力,又有“锦上添花”情怀的岗位。面对日复一日的出版任务,更是肩上有责、心中有数,练就“火眼金睛”,堵住“漏网之鱼”。数年来我时刻绷紧政治担当这根弦,继承老报人的工匠精神,从严从细把好导向管理和内容审核关。
执笔写岁月,四十绽芳华。回首在济宁日报社的岁月,每一个足迹都有着成长的欣喜。在《济宁日报》复刊四十周年之际,心底更多的还是感恩。一张党报,半生相伴,感恩这张报纸带给我的人生厚重,这里承载着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白驹过隙,初心未改。今天的《济宁日报》正以新面貌、新表达、新形式开拓融媒之路,为济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四十正青春,祝愿我们的报社百尺竿头高歌向前!我将会以“向下生根,向上生长”的精神,继续在这片沃土上拔节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