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雪芹
东明县是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主战场,覆盖范围广,规模大,这一世纪工程,将黄河滩变成了生态宜居的“幸福滩”,真正实现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在现代化建设的路上,乡村振兴是滩区群众迈向现代化的主要路径,而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为新时代全面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前进方向。后迁建时期的滩区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为滩区进行数字乡村建设准备了前提条件。
滩区迁建,为数字乡村建设筑牢硬件前提
2017年至2021年,东明县滩区迁建涉及24个村台。累计投资130亿元,东明县滩区24个村台坚持“一台一韵”,各具特色。高标准打造硬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宜居社区,滩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实现“华丽蜕变”。新建社区是集居住、教育、医疗、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高档居民小区,均高标准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齐了学校、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配强了社区“两委”班子,夯实了社区治理的根基。一系列措施,使得新建社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草灌木四季常青,群众生活生态和谐宜居。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党建引领,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滩区迁建完成后,依据新村台,统筹谋划创建14个党建示范片区,成立24个村台新村党委,分类设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矛盾化解等专业党支部,破解各村形合神离问题,强化党组织对新村的领导,整合原村党组织,优化设立新村党委,构建“乡镇党委—新村党委—专业(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实现新村党组织架构全面优化,党员全汇聚。横向成立24个大网格、160个小网格,探索建强一个组织体系、织密一张治理网络、规范一套权力清单、打造一处服务中心、创建一体滩区村台示范片区“五个一”模式,建立健全村台新村组织体系、治理体系、服务体系、发展体系,走出一条新型村台新村党建工作新路径,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产融合,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滩区产业是滩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了推动滩区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加大向黄河滩区的倾斜力度,2022年投入衔接资金5000万元,撬动行业资金6000万元,用于支持长兴集乡衔接推进区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村民富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083家,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选拔、培育各类“田秀才”“土专家”2200余人。已复垦土地1.6万亩,投入7800万元,用于实施高标准农田。通过各方多管齐下,黄河滩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八个方面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及产业间的深度融合,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智能服务,为数字乡村建设开启新画卷
滩区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村台治理服务的高效管理作用,探索“智慧党建+”管理服务模式,整合医保、社保、公安、交警、民政、卫健、行政审批等10余个部门的为民办理事项,梳理出涉农服务事项216个,向群众提供“多点受理、上下联动、云上审核、就近通办”的全域服务。滩区村台群众通过微办APP、云视通等自助终端,即可实现相关业务“一站通办”“无人值守”自助办、7×24小时随时办,提升办事效率。运用信息技术健全政务服务、物业服务、商业服务、志愿服务为主的服务体系,方便居民在网上“找书记”“找物业”“找商家”“找志愿者”,促进居民需求与服务供给深度匹配,全面增强滩区群众幸福感和归属感。
千里黄河滩,旧貌换新颜。抓好滩区数字乡村建设的“后半篇文章”,重点在利用滩区现有的条件提高与数字技术融合度,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力度,真正实现滩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新飞跃,奋力谱写黄河滩区数字乡村建设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东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