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到父亲的老屋,看到那些曾经陪伴过父亲数十年的书架上的书,总感觉它们似乎都想跳下来,和我讲述父亲与它们的故事。
父亲是学经济的,可他却也酷爱文学。在我幼年脑海里烙下的许多文学名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冰心等,都是从家中藏书或他借阅的图书中知道的。
父亲喜欢读文学书籍,它们的来源第一是图书馆,他的学院图书馆借阅卡上,盖着的密密麻麻的“已还”小红印章,就是最好的例证。第二个来源是旧书店,父亲喜欢买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孩子多,母亲是家庭主妇,父亲的工资是家里唯一的收入。因此,父亲主要是逛旧书店,从那里淘一些他喜欢的书,像家里的线装《词源》、民国版《资治通鉴》等,都是从旧书店买回来的。到70年代后,我们几个孩子相继长大,家境宽松了,父亲买书也大方起来,家里的几个书架装不下他的书,他又请木匠做了个大书柜。
每天晚饭后,就是父亲读书的时间。母亲做完家务,就拿着针线篓子坐在书桌旁,一边做着缝缝补补的活,一边陪伴着。父亲读书习惯很特别,他读书喜欢吟读,用他自己“谱”的曲,吟读着书中的文章,像唱歌一样。
有趣的是,父亲不论吟读哪一本书,都是同一种旋律,似乎他给自己“谱”了一个万能曲。他吟读时,声音不大,听起来有抑扬顿挫,起伏有致。读到高兴时,一只手还在大腿上打着拍子,一副非常投入的模样。
我当时很好奇父亲的读书方式,待我长大了,父亲教导我说,读书讲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还跟我解释其所以然,我这才明白父亲读书时为什么会吟读。
父亲到中年时,母亲因患癌症离我们而去。中年丧偶的父亲,为了我们几个孩子,没有续弦,即便我们几个孩子成家立业了,他也未再娶。
自母亲去世后,书便成了父亲的亲密伴侣,“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正是父亲以书为伴、摆脱孤独的生活写照。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可每次回到他的住所,看到那满屋的书,他读书的模样,吟读的声音和他“读书三到”的教诲,都会在耳畔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