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看报的习惯,还是读师范的时候养成的。那时候阅览室里就有《济宁日报》,因为我家是济宁的,我们的曲阜师范学校也属于济宁,所以看到这份报纸倍感亲切,每个星期都要去读这份报纸。
1990年7月,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鲍店煤矿职工子弟学校,成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教学之余,我除了喜欢看一些教育报刊,最爱看的就是《济宁日报》了。
我最爱看《济宁日报》的教育类新闻和《文化周末》。从新闻中,我找到了榜样,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的教书生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学以致用。
《文化周末》的文章我十分爱读,有的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的涉及日常生活。阅读中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文学素养也在提高。读的多了,就有了写的冲动。
2018年,我写了一组反映家乡风俗的散文。一部分登在了《中国煤炭报》,有几篇在《文化周末》发表。这些散文有写嫁娶习俗的《抱鸡》,有写新生儿庆典习俗的《采生》,还有一篇写的是让孩子尽快学会走路风俗的《跟脚刀》。
除了发表作品,我还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2019年2月,我参加《济宁日报》、济宁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我与新中国共成长”征文比赛,《我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发表在了2020年1月14日的《济宁日报》上,被评为征文三等奖。我参加颁奖仪式,领到了荣誉证书和奖金,心里乐滋滋的。从此,我有了自信,原来我也可以给《济宁日报》写稿子,也能发表,也能获奖了。再后来,我参加《济宁晚报》的“改革开放40年征文”,《重返故乡》也获得三等奖。
我妈原来是我们村的干部,也喜欢读《济宁日报》。后来视力弱了,就让我在周末回老家的时候带份《济宁日报》,给她读上面的文章听。我妈听得那叫一个认真,还不时评论一番,和我讨论文章的内容,好多观点我都很赞成。
教学生活、读报写作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不读报就不了解天下事,不读《济宁日报》,就不了解我们济宁的蓬勃发展。我还要继续订阅《济宁日报》,还要认真阅读,还要力争在报纸上发更多的文章。在《济宁日报》复刊40年之际,让我满怀深情地祝愿《济宁日报》越办越好,祝愿《济宁日报》在济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多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