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梁山讯(通讯员 王彦)为巩固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度和力度,充分调动发挥公益群体、公益慈善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梁山县积极引导公益慈善基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成立社区(村)公益慈善基金,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居民个人多方参与的共治平台。
党建引领,统筹布局整体推进。制定《关于推动党建引领社区(村)公益慈善基金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对社区(村)公益慈善基金的概念、设立、责任主体、资金来源和管理、使用、信息公开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社区(村)公益慈善基金依托梁山县慈善总会设立运行,用于支持本社区(村)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社区(村)和慈善组织通过签订双方协议,约定基金设立的目的、使用方式、各方权利责任、终止条件和剩余财产处理等事项。统筹多方资源,促进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渠道。
规范运行,夯实社区治理“奠基石”。慈善组织对社区(村)公益慈善基金的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对社区(村)公益慈善基金进行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设立公益慈善基金的社区(村)同步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配合慈善组织做好公益慈善基金的管理使用工作。制定“集体商议—申请立项—审批核准—开展项目—评价评估”运行制度。社区(村)通过公开栏、微信群、村(居)民会议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开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让基金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多元参与,凝聚社区公益“善力量”。社区(村)通过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将公益慈善概念嵌入居民生活中,动员共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商户、辖区居民等多元力量为社区建设筹资、筹人、筹服务,目前已募集慈善资金80余万元,服务帮扶惠及居民2000余人。通过网格党支部广泛宣传,发动党员、楼栋长、热心居民、爱心商户等400余人,参与公益慈善项目,补充社区共治力量。发挥典型宣传的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的慈善故事、慈善楷模、慈善成果带动更多人参与社区公益慈善事业,营造社区可持续发展公益“生态圈”。
精准赋能,激活社区服务“新引擎”。聚焦安老、扶幼、助学、解困、救孤、助残、助医等各类治理问题,通过“节日送温暖”“微心愿”等活动开展,以入户走访、调查统计等方式,建立慈善需求和资源台账,依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实现慈善资源与居民需求有效链接。各社区(村)根据自身实际成立慈善劝募小分队,深入企业、商铺开展慈善劝募,汇聚更多的慈善资源;打造“青草园”公益集市、“青苗”跳蚤市场、“青心聚”微心愿等各具特色的公益慈善品牌,实现需求与服务的良性互动。聚焦居民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微治理”领域,助力解决了车棚扩建、围墙修缮、路面修整等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