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李海波 高昂)“在这里吃得很舒心,还能一块儿拉拉呱、听听戏,活动活动。”86岁高龄的徐世荣老人说。在兴隆庄街道“夕阳之家”里,像徐世荣这样享受“微服务”的老人还有120多位。
近年来,兖州区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兴隆庄街道创新养老社区“微服务”模式,建设“夕阳之家”,强化“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用,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由党工委牵头,社区党组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山东依德康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参与,建设了滨河、兴隆、澹台社区三处社区养老微机构‘夕阳之家’。”兴隆庄街道党工委负责同志介绍,“‘夕阳之家’依托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托老生活照护服务,依托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和社区医保服务站,开展健康护理服务。组建了拥有中、高级护理证书的生活护理服务团队,培训、聘任养老服务护理人员126人。”
兴隆庄街道临城靠矿,压煤村庄陆续搬迁,给老年人照护带来了不便。街道根据“9073”养老需求认真开展调研,积极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模式,将社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照护与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和社区医保服务站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健康护理“微服务”。
“夕阳之家”主要针对社区有效服务半径范围内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对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开展配餐、健康知识普及、文娱活动等服务。对失智失能老人和有较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建立社区“7×24”小时全方位照护机制。根据老人护理等级,以“医+养”为核心,上门提供生活照料、老年病治疗、老年护理、康复管理等全方位服务。每日采集失能人员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信息,提供安全用药、卧位护理、排泄护理、心理慰藉等护理服务,为家属提供专业家庭照护能力培训。同时,“夕阳之家”利用医共体信息互联互通的平台HIS系统,可随时共享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各项指标信息,为老人就医提供标准医学数据,还可提供医保、社保服务。社区养老“微服务”既涵盖保障孤寡、特困老年人、低收入及高龄困难老人的基础养老护理服务,也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途径,提供差异化、专业化和细致化的服务,社区养老服务迸发了新活力。
据了解,兖州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共同推动解决制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41处,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2860张,334个村(居)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逐步实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养老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