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赵树峰
走进兖州区新兖镇牛楼村,映入视野的是牛楼小镇、牛楼味道、牛运震纪念馆……一个个散发着“土味”的名称,让牛楼村这个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村庄,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新生机。
近年来,新兖镇牛楼村深入挖掘乡村地名文化资源内涵,大力推进地名文化传承保护,积极打造牛楼小镇、牛楼味道等一批“土字号”公共品牌,建设牛运震纪念馆,强化乡村地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力发展新型观光旅游农业综合体系,持续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打造乡土品牌 赋能乡村振兴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兖州区精心谋划,以泗河绿色发展带为引领,大力发展新型观光旅游农业综合体系,建设牛楼小镇田园综合体,积极打造牛楼小镇、牛楼味道等一批“土字号”公共品牌。延续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的同时,繁荣活跃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坚持A级旅游景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共建,推动马桥湿地生态区、花海彩田景观区、花涧小巷文商旅融合区、现代农业区和园林社区的组团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示范、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规范地名设置 擦亮乡村“名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区民政局加强乡村地名管理,夯实乡村精准治理基础。不断繁荣地名文化,传承活跃乡村传统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把乡村与城市联通起来。持续不断推进村庄主干道、街巷和景点的命名和设标,将地名标志设置与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相结合,集中打造集指位性、观赏性、纪念性于一体的特色地名标志,为村民出行提供完善、准确、便捷的地名导向服务。重点构建地名文化长廊,以地名文化点亮乡土名片,提高乡村地名知名度,提升宜居生态环境,留住乡村记忆,激发村民自豪感。
挖掘文化资源 打造党性教育基地
为传承历史文脉,牛楼村建设了占地约1.3万平方米的牛运震纪念馆及纪念馆前的文化广场。在牛运震纪念馆内,“空山堂”“立德厅”“立功厅”“立言厅”“立行厅”五个展区,全面展示了一代廉吏牛运震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官十年期间的理念、为国为民的事迹以及优秀的家规、家训、家风。牛运震纪念馆是为纪念一代廉吏清官牛运震而建设的,旨在弘扬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精神,目前已成为全区传统文化和廉政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