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
第03版:

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大安镇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通讯员 卢振芳 栾姗姗

近年来,兖州区大安镇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聚焦农业主导产业,聚集优势资源要素,加快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抓好各村特色产业培育,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党建引领“信用+”模式,打造“信安家园”,构筑起信用支撑、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依托优势资源

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全链条

大安镇积极探索“制种+机播+肥料+收割+磨粉+生产+加工+营销+运输”的全产业链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了种业、种植业、农机产业和粮油食品加工业等相关农业产业链发展。初步形成了依托优势资源基地化生产、龙头企业集约化加工、高效物流高端化销售的良好局面。

充分发挥食品加工和物流产业优势,依托白象、益海嘉里等龙头企业和物流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与销区对接。重点发展粮油和食品加工产业,积极拓展产品营销,推出金龙鱼面粉、食用油、白象方便面等一系列知名产品。全力推进中央厨房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中央厨房精细加工—全程物流配送—多元化零售商贸”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今年5月,大安镇与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成为鲁西南首家北京农产品直供基地,推动了大安镇农产品产销生态产业链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了“兴村富民”乡村振兴电商联盟基地,利用网络直播销售大安特色农产品,采用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商标、统一物流、统一售后,逐步完善电商产业供应服务体系、物流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为加快完善产业经营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突出党建引领

开创产业振兴新局面

大安镇坚持党建引领、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原则,建立产业规划、品种孵化、品牌培育、市场拓展“四统一”运行制度,着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肉牛养殖、果蔬菌规模种植为基础,以按揭发展、合作联营为纽带的复合型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项目经营体系。

目前,前白楼村珍稀食用菌种植项目、裴家院村食品加工厂项目、和谐家园新村肉牛养殖项目、龙湾店村果蔬种植项目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全面起势、提档升级,开创了产业振兴新局面。和谐家园新村肉牛养殖项目,建设养牛大棚9个,占地3.3万平方米,目前存栏量1600头,年出栏肉牛约3000头,年收入可达到6000万元,可使周边农民每亩地增收200元,提供村民就业岗位50余个。裴家院村党组织领办食品生产加工项目,主要生产传统煎饼和烧烤卷饼,为村集体经济增加年收入约10万元,带动闲置劳动力就业20余人,推动周边村产业项目发展。

传承乡土文化

探索“信安家园”新模式

大安镇着力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和精神文明感召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耕细挖文化亮点,精心打造传承阵地,持续做好镇域文化传承文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前官村高标准打造民俗馆一处,占地4600平方米,涵盖村庄史志、儒学讲堂、群众服务中心、党建展示厅等10余个展厅。在西垛村建设家风家训馆,将家风家训文化所蕴含的诚信、守法、勤劳、质朴等内容渗透在家规和家风故事中进行展示。依托东葛店回族村村委闲置院落,高标准打造了村史馆,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筑牢民族团结“同心圆”。

大安镇依托“端信兖州”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品牌——“信安家园”,探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以“小积分”推动“大治理”。积极探索将信用建设深度嵌入乡村振兴各个方面,推动农村原有治理资源串联融合,积极破解乡村治理中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信用+人居环境”“信用+文明实践”“信用+乡风民风”“信用+文明美德”“信用+社会稳定”等志愿服务,为解答乡村治理“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提供“大安答案”,提升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公信力,激发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在全镇树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风尚。

2023-10-23 ——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大安镇乡村振兴新图景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0022.html 1 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