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2日
第04版:

一段往事,一段历程

济宁市经开区疃里 闫茂坦

结识《济宁日报》是在1991年,那时我还在学校里读书,偶尔看到语文老师在报纸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济宁日报》副刊的组稿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那文章结识了这份报纸,我也才知道,《济宁日报》那时候已经有了“周末刊”的文学版块。

因为老师发表了文学作品,所以想着,如果自己的文字也能在这上面变成铅字,那该有多好啊,想想都是让人高兴的事。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份报纸就在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那时候不像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投稿都要去邮电局所邮寄。要把稿子写在方格稿纸上,然后寄给报社。我寄稿件的时候,不仅有稿件,还要写一份热情洋溢的信,希望编辑老师能重视自己的稿件吧。

或许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也或者是我的作品质量确实不是太高吧,那两年,我的稿件并没有发表过。尽管如此,我也没有停止投稿。编辑老师不用我的稿件,说明我的稿件质量差距太大,也说明这份报纸的要求非常高,这愈发让我热爱这份报纸。

1993年,我当兵到了北京卫戍区。新兵连结束以后,分配到了警卫一师教导大队,从事军械仓库管理员工作。这个时候,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了书籍,也有更多的时间写作与投稿。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收发员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说有我的汇款单。我心中还是一愣,我没向家里要钱啊?尽管在部队津贴不是太高,但买生活用品还是够用的,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向家里要钱,更不可能有别人给我汇款呀。

当时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当收发员把汇款单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济宁日报”几个大字首先映入了眼帘,我的心开始激动起来,再看看下面写的是“稿费”,高兴,那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仅仅是10元钱,但这钱却至关紧要,而且非常厚重了。

那时候,我们每月的津贴只有16块钱,而我收到的稿费就有10元之多,这就相当于又拿到几乎1个月的津贴。这10块钱太重要了,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是自己的稿件发表了,巨大的成就感瞬间包围了自己。

可惜那时候不像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了,随手可以拍照和录像,但我还是特意找人把那张汇款单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始终珍藏着。后来搬了几次家,就不知道放到哪儿了。如果仔细找的话,应该还能找到那份汇款单的照片,那是一份手写的汇款单。

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那张报纸的版面中间位置,发表了我的一首散文诗,叫做《今生有约》。那次的样报,当时报社并没有寄过来。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家单位里找到了那期报纸,而且给我寄了一份儿,而且复印下来。

直到多年以后,我申请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的时候,还想用一下那期的样报,作为作品的证明。遗憾的是,只找到了复印件,报纸却无影无踪了,如今想来,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但那也是平淡生活中一点心动的记忆吧,所以记忆犹新。

无论如何,我都应该感谢《济宁日报》副刊的编辑老师,能够发表我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作者的稿件,而不像一些文学杂志和刊物,就只发一些主编以及作家协会主席的稿件,关系稿比较多。我对《济宁日报》是心存感激的。

一件往事,一段心路历程,却折射了《济宁日报》副刊编辑老师们付出的心血,以及他们为人、为文所具备的操守。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济宁,但是这件往事深深地影响着我,一直鼓舞着我的写作。在我写作的起步阶段,《济宁日报》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感谢编辑老师们那一次的发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我当努力前行,不负遇见。

2023-10-22 济宁市经开区疃里 闫茂坦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0003.html 1 一段往事,一段历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