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2日
第04版:

不曾泯灭的 憧憬

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丁庄村 孙龙乾

我与《济宁日报》的渊源应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时逢新中国成立40周年,报社与市中区装潢厂联合举办诗歌征文大赛。

我当年刚离校走向社会,因文学的种子一直在年轻的心里萌动,便去拜访了在乡文化站工作的杨兴谦老师。在他的引荐下,我参加了诗歌大赛,有幸获得优秀奖。当然,这主要得益于《济宁日报》编辑老师对一个文学青年的扶持和鼓励。

我钟情于《济宁日报》,还与原喻屯乡报道组的廉成玉老师密不可分。我经常在《济宁日报》上看到他采写的新闻通讯,他为家乡的宣传事业倾情一生。

受廉老师影响,我当时也写了一些新闻稿件,但自知文笔稚嫩,不敢投市报,便投给济宁市郊区广播站,许多稿件播出了。当年每个村头都有一个大喇叭,播报本地新闻,转播中央及省电台新闻节目。听的最多的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还有各种广告,印象最深的是“要买好布鞋,请到莱芜来”。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济宁日报》副刊,不同时期的《济宁日报·周末刊》《星期天刊》《黄土地》《文化周末》周刊,我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我当时在一家工厂工作,那里有个图书馆,我经常在晚上去浏览报刊,每周末的《济宁日报》是必须读的。在这里我熟悉了许多本土名家,尤其是他们写的报告文学、历史民俗故事,他们著作等身,令我敬仰。

在《济宁日报》上发表作品,是我不曾泯灭的憧憬。我尝试写小说、诗歌,多读勤练,乐在其中。向《济宁日报》副刊投稿的想法,在我心里一直蠢蠢欲动,将诗稿精心地书写在方格稿纸上投寄过去。

半个月之后,我收到了《济宁日报》的信,迫不及待地拆开,看到我的组诗《建材咏叹》在1995年1月5日《星期天刊》发表了!我那个激动呀,一辈子也忘不了。见到熟悉的人,就让他们看,那种浸入心肺的油墨香伴随我一生。

我知道那是报社编辑老师对文学新人的鞭策和鼓励,只是岁月如网,人生变故,梦想中断,愧对《济宁日报》,愧对文友、老师们的殷切期盼。

直到数年前,在师友们的感召下,我又重拾迷失的文字,再续不曾泯灭的憧憬。我又开始补脑充电,读书写作的日子不再平凡。《济宁晚报》等报刊,又发表了我的诗歌作品。

忘不了曾经的《济宁日报》,忘不了40年来不曾泯灭的憧憬!

2023-10-22 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丁庄村 孙龙乾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9999.html 1 不曾泯灭的 憧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