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3日
第03版:

深刻理解和不断推进“两个结合”

理论经纬

■张宏伟 李田田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强调这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不懈地用“两个结合”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正确”结合。“两个结合”的第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才具备掌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学说指导中国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革命胜利之后,我们党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最终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建设,就其指导思想理论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始终必须高举的旗帜。

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实现“有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马克思主义是一套严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蕴藏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这套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把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要把握的“六个必须坚持”,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这就是干事的行为准则。对于普通群众来讲,渗透到生活中的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是最有生命力的,比如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结合发展为今天倡导和践行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全社会所要凝聚的共同思想基础。

和文化“两创”互融共进,实现“灵活”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过程;推动文化“两创”,也必然会促进“两个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同当代文化相融通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发挥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推进“两创”“两个结合”是一定要走在前列的。2017年山东颁布《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是把研究阐发放在文化“两创”这项系统工程首要位置的,按照这个要求,党校要发挥理论教育优势,把“两个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党员干部培训体系,讲好理论创新,讲好文化自信,贡献“党校力量”。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实现“根基”结合。今天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掌握历史主动的过程。要向时代、向世界、向我们自己讲述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经验与发展道路,展示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魅力与未来前景,就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中国老百姓日用常行的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和特点的语言表述出来,把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和发展新境界展现出来,把当代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宣传出去。

回应时代问题为中心,实现“切实”结合。党的创新理论是依据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来回答不同时代背景的社会问题、揭示不同时期社会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两个结合”,就是要解决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

(作者单位:中共邹城市委党校 济宁城市展示馆;本文为“2023年度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3-09-13 理论经纬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6033.html 1 深刻理解和不断推进“两个结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