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南 梁琨
本报通讯员 赵延怀 摄影报道
在汶上县康驿镇有一个水店村,这个村全村人都是张姓,就这个张氏大家族,不仅团结心齐,更有着人才旺的基因“硬核”:“近年来,先后有2人入职中央某重要部门,考取了3名博士研究生、近10名硕士研究生,每年都有近10人升入本科院校……”9月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张庆余随口说出了这样一串数字。
这一串骄人的数字,不仅彰显着水店村人才旺的基因“硬核”,更记录了水店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俺们村村民尤其团结,但在过去村容环境也像其他村一样脏乱,一到雨天,路上泥泞不堪,卖豆腐的都不敢进村,就怕把豆腐颠散了。”71岁的老会计张文会说。几位老党员几次登门拜访劝说,2017年初,在外做生意的张庆余才犹豫不定地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重担。可从未接触过村庄管理工作的张庆余,对于村庄如何振兴发展,心里并没有底。在老村主任张现宣、村会计张文会等两委班子的帮助下,张庆余迅速摸清了村庄基本情况及急需解决的难题,但如何破题?头脑灵光的张庆余自己没有思路,便跑出去联系几位从本村考出去在外地工作的本族人。在他们的帮助协调下,张庆余研究政策、申请帮扶,先铺设柏油路,再安装路灯、监控,又填平了20多亩的废旧藕池,改建成为高标准、规范化运营的水店集市,后来,又收回复垦了砖窑废弃厂,并承包给种植大户……一来二去,不仅村庄村容干净整洁,村集体也有了收入,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乐在心头。老会计张文会兴奋地说:“看来,俺们没有选错人。”
“‘能人’的‘眼见’,助力着村庄发展。这‘眼见卓识’靠的就是读书,是接受良好的教育,是见多识广!从村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才,都是全村人的骄傲。”张庆余深刻地认识到,“人才”才是乡村振兴的“硬核”,有知识才能有思路,有能力才能大作为。“必须抓好村庄孩子教育,要激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张庆余斩钉截铁地说。
为此,张庆余在村两委会上郑重提议:“咱每年要嘉奖考入本科的学生,为他们举办欢送仪式、发放奖学金。”这一提议得到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的热烈拥护。“春风得意马蹄疾,最是金榜题名时!孩子们十年寒窗苦读不容易,他们考入大学,不仅是他们家人的光荣,也是全村人的骄傲。比着学,不仅成了我们这个大家族的一种家风,更成了助力村庄振兴发展的一种基因‘硬核’。”张庆余感慨道。
“心情很激动!”聊到8月31日的表彰欢送大会,已退休在家的71岁张有锋声音仍有些颤抖。他说,今年,包括其孙子张家旺在内,全村有7个孩子考上了本科。表彰会那天,几千人围坐在广场上,放烟花、唱大戏,孩子们胸前戴着大红花,在全村人面前亮相,这是光宗耀祖的事。对孩子们而言,这是一份难得的鼓励,更是值得一生铭记的美好回忆。“回家的路上,家旺就跟我说,‘爷爷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的,要为社会、为村庄做贡献。’他的妹妹也兴高采烈地表示,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要像哥哥一样戴大红花。”张有锋笑着说,“现在都讲红色基因传承,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村的基因传承。”
水店村已连续4年为本村30多位本科大学生举办了欢送仪式,这一仪式已悄然影响着孩子们、家长们,村民们好像都在暗暗使劲下功夫,在“攀比”着谁家孩子学习好,谁更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求学、好学氛围节节攀升,这种氛围还浸润到了邻村,小邵村、邵庄村等周边村庄都争相到水店村“取经”。
“表彰欢送会不仅为水店村植入了一种‘基因’,也在被欢送的孩子心中植入了‘芯’……”张庆余意味深长地说,这些优秀的孩子们外出读书、就业,回村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无论能走多远,他们都会记住十几岁时这次隆重的欢送会,这是难以割舍的乡愁,是萦绕心头的温暖。
举办表彰欢送会后的这几年,村里氛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委班子成员心更齐,更加铆足了劲地为村里办实事,为村民做好事,村民也更加支持拥护村两委班子的工作。
“过去,大家不好意思做好事,羞于为大家服务,怕出风头被人笑话,现如今,家家都乐于为村里做贡献,人人都愿意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在外地工作出色的本村人,时常打电话关心村庄发展,问询是否需要帮助;在外做生意的成功人士,也经常打电话了解村庄发展所需;表彰会当天,一热心村民一下子为村委会捐了50包纯净水,到现在还没喝完;村里准备修家祠,原计划10天募集6万元,怎料,消息一出,一天半就有多位村民捐款10.8万元……”张庆余动情地细数着村民们的热情与奉献。
“今年,仅考入汶上一中的就有9个孩子……明年的表彰欢送会,会更隆重,更热闹,人才不断,欢送不止!”张庆余幸福地说。如今的水店村,一派昂扬向上的景象,这应该就是乡村振兴的势头和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