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31日
第03版:

在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智慧力量

■贾守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时期,要坚持“两创”方针,做好“两个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力量,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倡导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孟子提出“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墨家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们用大爱的理念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生态理念。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人格观。《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远古的神话开始,都在不断肯定“自强不息”的价值。大禹治水、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等,都是中华民族直面人生、努力拼搏的证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构筑起强大的精神谱系。无论是“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还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亦或是“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从他们身上都展现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中国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成就,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坚持内圣外王、德治仁政的治理观。《大学》里讲内圣外王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才能外王,厚德方能载物。中国传统治理是德治仁政,《尚书》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孟子将孔子的德政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力,善教得民心。”得到民心,得道多助,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党进行脱贫攻坚,坚持依法治国,强化市场监管,反垄断规制,坚持共同富裕,进行减税降费,建设服务型政府,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彰显了党对德治仁政思想的吸收和继承。

坚持君子务本、不诚无物的修养观。《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做好本职工作,务求实效。《中庸》里提到“不诚无物”,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中国未来能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能否消减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恶化的冲击,能否维持国内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这都是对领导干部的考验。党员干部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要有“出于其类拔乎其萃”的能力。要克服本领恐慌,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治国理政的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单位: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2023-05-3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6996.html 1 在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智慧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