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段大哥同窗,是在43年前的1980年。
那一届,年长三五岁的同学有那么几个,段大哥就是其中之一。和前三届相比,那种不同辈分、父子同学、母女同窗的佳话,已平凡得多了。所以,这些大几岁的同学,俨然大哥大姐,除了年龄之外,他们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和学识学问,堪称我们的老师。
那个年代,刚入校的男女同学少有交往,但与几位大哥大姐似乎没有什么隔阂,就当是一个家里的人,大哥、大哥的就这么叫了起来,直到现在。
我们的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是在当时除了济宁医专外的另一所大学。一座培养“先生”,一座培养“大夫”,足见这两种职业的重要。相当多的同学来自农村,甭说是大专,就是中专这样的“半头砖”,毕业后也能够吃上国库粮,端上铁饭碗,何况每月还有十几元的补贴,已经提前端上了铁饭碗。有同学头一回端着饭碗进食堂,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感叹:大白馒头还有菜哩!
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称中文系,就是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当时文学作品抢手,文学青年抢眼,有学中文当作家想法的同学不在少数,压根儿就没把成为老师当回事。尽管系领导和老师们一再强调,未来的工作是老师,但我们的热情倾注于文学。诸如教材教法的专业课程,几乎都是应付考试,结果工作时才发现,最有用的竟没好好学。
很多同学雄心勃勃当作家,理想的火苗,带着热度,噌噌往外冒:写诗填词的,编小说剧本的,搞科幻研究的……搜肠刮肚,咬文嚼字,闭门造车,各显神通,极尽所能。交了作业,翘首以盼,期待着下节写作课老师的点评和打分。幻想着有个来自老师的赞美和肯定,自己的作家梦就实现了一半。
那时候,中文系的来往信件最多,除了咬文嚼字给亲朋好友写信,就是给各种杂志投稿,以及大量的退稿信。
第一次写作点评课,老师只念了一篇学生范文,是段大哥写的。什么题目不记得了,但内容至今记忆深刻,讲的是那个年代情窦初开的男女:某村青年民兵训练,队长指导女兵练习射击,年轻的队长在自己心仪的女孩面前,竟然把步枪瞄准的要领“三点一线”,说成了“三线一点”。
对于只有十七八岁的大多数同学,这些都是未知、新奇而有趣的东西,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甚至还猜测段大哥就是那个民兵队长。这样生动活泼的描述,在同学中绝无仅有。段大哥的习作,为我们这帮愣头青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充满青春活力的画。以至多年后的同学们聚会时,总拿大哥打趣,追问大嫂是否当年的女民兵。其实我们也都知道,大嫂可绝对胜过当年的民兵队长,如今是挂帅的穆桂英!
时隔这么多年,同学们基本上都到了退休年龄,回首往事,当年意气风发、雄心壮志当作家的理想,早已在岁月的磨砺中化为乌有。作为中文系出来的同学们,脱离教学岗位搞文字工作的不少。但能独立思考,坚持写作,记录生活,讴歌岁月的,段大哥是特例。
段大哥也有过当秘书、写公文的经历,即使这样,他不时见诸报端的小文章,仍然保持着纯粹的散文随笔样貌,它们结集为今天放在我书桌上的《岁月如歌》。
与名家大师的作品相比,它算不上大作,但我们这代人读来,越发喜欢回味这一个个片段、一幅幅场景。不记得谁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段大哥做到了,他用细腻的观察,流畅的笔触,轻松的描述,记录着自己的经历,也用自己的过往,让这段历史成为我们难以忘记的图景。
春节期间,我女儿回来翻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你同学写得真好,《羊胡子》里大奶奶、二奶奶打架的那段太有画面感了。”是啊,大哥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尤其是农村的经历,我都没有见过,更何况我们的下一代呢。但就是这些真实的记录,让这段历史留住了永远的记忆和我们的风俗与乐趣。
43年,转眼间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了。功成名就的,一事无成的,鼎鼎大名的,默默无闻的,无一例外都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候。再回想一下来时的路,谁还记得当年的文学梦?恐怕早就抛到九霄云外,想都想不起来了。只有我们的段大哥,还在耕耘着,礼赞着,收获着。这,不就是初心吗?■粤梅 摄影
《岁月如歌》 段修桂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