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霍家街小学 赵黎
2022年版课标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创意实践是美术教育中的核心元素,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孩子不再局限于美术知识和技能本身,而是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解决情境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才会开始启动思维,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才开始深入思考,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神秘的动力。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小学美术《微观世界》一课,笔者首先让大家猜一猜黑板上的圆圈图示表示的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看法,有的猜是救生圈,有的猜是人的眼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运用“形”的造型语言进行抽象思维,大家最终说出了相同的答案:铅笔的顶端。好奇心带动了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观察角度所表现的物体结构不同,并加深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以活动促感知,激发求知欲。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创造者,一张纸、一块布、一堆沙、几粒石子甚至一根木棍,都会成为他们的创作材料。教师应用信任的目光、赞许的眼神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穿编的乐趣》一课,笔者让学生尝试用多张纸条相互穿插,学生们在探索中寻找出穿编的不同方法。同时,教师进一步演示多种穿编方法并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谁还有更多的思考和创意?”如此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思路大开,创新意识得到增强,便能创作更多更生动的作品。
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意实践。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感受,肯定他们的努力,赞扬他们的思考,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宇宙之旅》一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问:“无边无际的太空奥秘无限,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那么我们怎么去呢?”学生经过一系列思维过程,通过想象定能创造出表现太空且带有奇妙色彩的作品。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意实践。创造性教学是由“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两个部分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亲知、亲闻,亲自体验知识和技能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如《蔬果巧制作》一课,笔者让学生利用切、割、粘等组合方法,将瓜果蔬菜二次创作出不同形象,并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造型技能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传递创新的快乐,使学生爱上创意实践。教师与学生相处应体现一个“爱”字,用爱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努力把微笑带进教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看看自己的手形像什么》一课,笔者首先做了几个不同姿态的手形,并引导学生联想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学生们也发挥想象力,用手表现出大山、飞鸽等形象。教师以赞许的语言给予鼓励和启发:“你真行”“真棒”“大家给他鼓鼓掌”,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成功,他们会开心地笑、尽情地画,生动地描绘出自己的作品。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深入实施创意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还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素养,构建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