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保军
2021年以来,鱼台县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责任、利益、服务、管理、发展共同体,并探索出“三创三统三融”的“鱼台经验”,实现了医疗资源利用水平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实践“三个创新”
构建上下联动医疗共同体
“以前在县城大医院才能做的检查,自从医共体实行之后,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城医院的医疗服务,省心又放心。”提起医共体建设,鱼台县王庙镇后楼村村民张乃峰竖起了大拇指。
创新管理体制。2021年1月,鱼台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医共体领导小组,组建了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全部镇街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联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创新运行体系。鱼台县在坚持县中医院机构性质、人员身份、资产关系、财务收支和投入体制五不变的基础上,将鱼台县人民医院与鱼台县中医院人财物真正融合,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干部和人员的统一管理机制。
创新基金分配体系。鱼台县抓住医保改革契机,制定出台了《鱼台县紧密型医共体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医共体成员单位主动控费的积极性。经市医保局授权,在医共体发生的住院、门诊慢性病、生育医疗费用,预留保证金由原来的5%降为1%,有效缓解医共体资金压力,推动患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改革以来,鱼台县分级诊疗初见成效,各镇街卫生院上转患者同比上升16%,总医院下转患者同比上升15%,县内就诊率达到85.7%、同比上升8.8%;鱼台总医院药品占比、耗材占比分别同比下降4.1%、5.3%,门急诊、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分别同比下降3.9%、8.9%。
实行“三个统筹”
建立长效运营管理机制
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医共体长效运营管理机制,鱼台县实行“三个统筹”,以医疗人员共享、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收益共享为基础,有效解决基层卫生院发展困境,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统筹人员管理,建立“人才池”,实现医疗人员共享。鱼台县打破不同单位间编制壁垒,将全县所有医疗卫生系统在编人员、备案制人员、乡村医生纳入“人才池”,在医共体内统筹调配使用,同时深化薪酬制度改革,通过给身份、提待遇、强培训、有轮转等措施,实现医共体内人员合理轮岗,解决基层医疗单位人才紧缺等问题。
统筹资源配置,设立中心药房,实行医疗资源共享。鱼台县总医院实行资产统一管理、物资统一采购、设备统一配置,全面开展远程会诊、区域影像、区域检验等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信息互联互通。
统筹绩效分配,突出激励性,实现医疗收益共享。鱼台县对医共体内县乡村三级医疗成员单位申请的各类检查、检验、影像、病理等项目收费执行双向分配,对医共体内门诊和住院上下转诊病人检查费、检验费按比例分配,真正把医共体建成利益共同体。
实施“三个融合”
提升综合医疗保障水平
鱼台县在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创新实施医防、医体、医养“三个融合”政策,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综合医疗保障水平。
医防融合,关口前移“治未病”。鱼台县创造性地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疾控中心纳入医共体建设,实施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建立“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医防协同融合服务新模式。自2022年7月起,总医院向患者免费发放基本治疗药物19.5万元,有效提升了三高患者健康管理的依从性。
医体融合,全民健身促健康。鱼台县逐步推广卫健和教体等部门协同、镇街积极参与的“防、治、养”运动促进健康管理模式,同时开放城区学校体育场馆,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增强身体素质。截至目前,鱼台县已向社会开放8所学校30处体育场馆,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医养融合,让老有所养更有质量。鱼台县依托总院区资源优势,建设医养结合康养项目,实现医疗、护理、养老、康复全程无缝连接,让老年人享受到医疗、护理和康复“一站式”服务。项目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新增病床床位40张、护理床位537张,有效缓解护理型养老床位不足的局面。
2021年以来,鱼台县总医院累计完成远程会诊386例,远程阅片12903例,远程心电诊断8581例,远程检验2307例;下派医疗技术人员626人,接收549名基层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00余人次。
“鱼台县医共体改革,有效破解了大处方、检查多、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等顽疾,改变了群众‘不管病大病小都向大医院跑’的观念,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2021年到2022年,鱼台县在全省县市区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中,看病就医满意度提升了67个位次,居全省第20名。”鱼台县卫生健康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占峰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