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9日
第04版:

掩藏在老台门里的乡愁

谢华

一个外乡人,真正融入客居之地要多久?

在富阳三年以后,我开始眷恋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眷恋着不同口音里浓厚的人情味,眷恋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富阳的春天来得早,蒋家村的山边,腊梅、山茶花、春梅次第开放,俨然到了万物开新的时候。我坐在古色古香的老台门里,就着昏暗的光,把新出版的《富春山居文化丛书》平铺在桌上。

书的封面是一幅缩小的《富春山居图》,每位作者用自己的笔讲述了富阳的似水年华。虽然这10本书的作者,其中9位都是区域外的,但他们用文字,把爱表现得那样深沉。

作者们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在这片钟灵毓秀的热土上,将一幅“一江带城、南北呼应,山水相依、产城融合,现代气派、田园风光”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每位作者怎样的一次深情回眸,怎样的一片赤子之心,为这城市的旧影今貌刻骨铭心的抒怀,才能击中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白居易有言:“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则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我来说,迁居富阳是偶然也是必然,这一刻的意义非同寻常。三年以来,生养我的北国和我定居的江南,都是我生命中最久远的交响。

二月的江南富阳,湿冷的雨时大时小,仰望天井的那一刻,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为富阳遗存的那些沧桑的老台门写一本书,书名就叫《掩藏在老台门里的乡愁》。

在现代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角力,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如何相容相生?幸好,富阳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保存下来。

时至今日,蒋家村依然有着许多老台门,村民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这些老台门,正是富阳人精神的初地。

起初,我是没怎么在意蒋家村这些老台门的,把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设立在这里,而没有现代建筑里的辉煌,总感觉缺少一些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原来的心态是很容易忽略身边风景的。

像许多人,年少时追逐远方的风景,年纪渐长才突然明白,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我开始了漫长的寻访,寻访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村落和古老的台门,聆听那些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台门里的故事。

蒋家台门,是一个六百多年历史的村落,现仍有清末民初老台门28座,是村庄历史之盛的见证。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天井里飘散着远古传说,曲径上流淌着古风遗韵,它们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岁月的变迁。

当身体和灵魂开始双重旅行的时候,我用脚步丈量着蒋家村的历史,用心灵抚摸着蒋家村的耕读文化。在这个幸福而温暖的旅程中,我的内心一次次百感交集。

“潮落空江洲渚生,知君已上富春亭。尝闻郭邑山多秀,更说官僚眼尽青。离别几宵魂耿耿,相思一座发星星。仙翁白石高歌调,无复松斋半夜听”。唐代诗人李郢笔下的富阳乡村,是那样的舒缓、恬淡,令人沉醉。

如今,走进蒋家台门,仍感受到这亘古不变的境界,淡蓝色的炊烟、听越剧的老人、劳作的妇女、玩耍的孩童……彳亍在悠长的巷弄,仿佛行走在时光的隧道。石板路被磨得光滑,像一段舒缓的乐章,在上面慢慢地走着,体味着时间流过的沧桑。风轻轻叩响生锈的门环,屋檐上、老墙上,一只只蜗牛蜿蜒前行……偶尔,一声鸟鸣响起,在巷子里悠悠地回荡,钻进了紧闭的门缝,消失在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巷子静寂,如同谜语。

存下来的这些老台门,似乎在述说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她的美是双重的,是时间上的,又是空间上的。走进台门里,也许你会疑问,会不会遇见那些消失的时间和那些消失的美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给这些老台门留下斑驳的痕迹,也让湿润的空气在长着绿苔的墙壁上,把那些尘封的往事,锁定在发霉了的时光里。

文化赋予的载体太多太多,老台门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建筑的灵魂。让我着迷的,不是建筑本身,不是冰冷的砖瓦,也不是残破的庭院,而是其中蕴藏的中国传统。它们是历史的肌理、文明的载体,是乡愁最温暖的居所。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幸保存下来的老台门,是富阳这座城市的奢侈品,弥足珍贵,因为它们是城市的根。就像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在《乡村与城市》中描述的那样:“逆着城市街道的喧嚷,似乎可以回溯到一个过往,那里静谧而安详。资本供养的浮华让人迷醉,在这之后总有一些人被耳边的喧闹惊醒,他们开始寻觅往昔——一个自然的、未被破坏的、纯真而充满温情的时代”。

无论世界变化有多快,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我们在奔跑之中,丢失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当我们在新时代美丽乡村与这些老台门相遇时,总是特别的亲切,特别的温暖。

我的客居地和我的故乡所不同的,就是这里对文化充满敬意,这里的人们是被文化滋养的。他们知道,文化并不虚无,文化不仅引领精神,更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不做精神的乞丐,不做无家可归的人。当地政府不惜重金修缮了一幢幢老台门,打造成为乡村博物馆,既有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历史的遗存,静静屹立在那里,日复一日地讲述着蒋家村的故事。

一个地域找不到文化的根,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没有人会尊重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也没有人会尊重一个没有底蕴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把每一幢老台门当成我们的亲人。■心飞扬 摄影

2023-02-19 谢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29443.html 1 掩藏在老台门里的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