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第03版:

“厚德载物”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

■李秀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核心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在这诸多传统文化理念中,“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张岱年语),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

一、“厚德载物”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民族精神

“厚德载物”作为一个词组虽然最早出现于《周易》,但“德”的观念却早在数千年之前的文明初始阶段便已经产生了。从字源上推测,“德”字当来源于远古先民对日月天体活动规律的认知和总结,是人类认知自然、探索宇宙的集中体现。在甲骨文中,“德”字写作 、 等形,从 从 , 指行走、道路, 则是太阳的拟人化,整个字作太阳在行走、运行之状。远古时期,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低下,故普遍认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其中,太阳的东升西落、循环往复,既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又孕育了人类生存所需的万事万物。而大地的深厚宽广和博大富饶,则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屏障和场所空间。就这样,德字在被创造之初,便具备了太阳、大地等天体神灵仁爱无私、承载万物、敦厚宽广的品性和特质。

后来,德字在反复使用过程中,又被赋予了规范、美善、光明、正直、仁爱等多样内涵。如“感恩曰德”,“德谓善教”,“化育万物谓之德”,“中庸之为德”,“孝敬忠信为吉德”,“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等。《尚书·洪范》将“正直、刚克、柔克”称为“三德”,《周礼·地官》将“知、仁、圣、义、中、和”誉为“六德”,《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则将“度、莫、明、类、长、君、顺、比、文”等合称为“九德”,并坚信只有“九德不愆”,才能“作事无悔”。

从中可知,“德”的内涵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其内容至少可总结为这样六个方面:温润敦敏的高尚品德、容纳天下的宽阔胸襟、承载万物的济世情怀、不息不殆的奋斗精神、治国安邦的行为准则和天地合一的发展理念等。这些多样内涵,便使“厚德载物”理念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深深影响了世代中华子民。著名思想家张岱年先生曾将“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共同界定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于1941年以《君子》为题,对“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作了专题阐发。受其影响,清华大学便直接将它们定为校训,并一直延用至今。

二、厚德载物、重德敬德、以德为先是中华文化的一贯精神

《周易·坤卦》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德行敦厚,胸怀宽广,并进而包容诸象,承载万物。与“自强不息”重在强调君子的积极进取精神不同,“厚德载物”主要体现了君子博大宽容和温敏敦厚的高尚品质。这种以德为先、重德敬德的理念,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长期居于核心地位。历代中华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场合,都时刻表现出对德的尊崇和信奉。

为人以德,方能安身立命。“何谓六德?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郭店楚简《六德》篇)。这说明圣、智、仁、义、忠、信等都属于德的范畴,而它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系辞上》)。儒家在完善自身德行过程中,始终将仁视为个人道德的最高准则,并坚信“仁者爱人”。一个人只有笃行仁道,对朋友有信,对君上有义,亲亲、仁仁、敬德、好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泛爱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

为政以德,方能国固邦宁。早在大禹执政之时,便要求各级官吏必须具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等九种基本品德。这说明古人很早便已认识到,治民者只有行事恭谨,处事柔和,待民和善,公平正义,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坚持原则,善于协调,能力突出,心地良善,才能实现国家大治。孔子曾指出,各级执政者只有以德理政,百姓才会像众星辰拱卫北极星一样主动团结在你身边,并听众你的号令,安于你的治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治政理念,后来便成为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基本执政原则。

国家重德,方能世代昌盛。德还有“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的功能,所谓“国之所以为者,德也”(《春秋繁露·保权位》);“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尚书·武成》)。一个国家,只有广施德行,以仁政安民,百姓乐治,政治清平,才能长治久安。《管子·君臣上》称:“主身者,正德之本也”;《论语·颜渊》载:“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只要最高统治者广施德政,以德为先,爱民如子;各级官吏尚礼重德,以仁施政;普通民众安于德教,谦和中正,国家便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可以说,“厚德载物”理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小到个人修身立命,大到国家治境安邦,都能随处见到其身影。德的理念,崇德敬德的思想,已日益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

三、“厚德载物”理念的当代价值

随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接续不断的发展,中华文化也一贯延续地连绵发展到今天。这其中,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所积淀的众多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转化创新,直到今天仍然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这其中,便包括“厚德载物”理念。

为政以德、德刑相辅的思想,为当今以德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撑。当今社会,伴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追求功利、强化收益、讲究感观享受、无视规则、道德滑坡等现象日益严重,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对此,我党适时提出了以德治国、并将其与以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和精神培育,大力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德治国的方略,正是对传统文化中重德传统和尚德理念的接续发展和转化创新。

以德抚民、和合万邦的思想,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支持。在汉唐时期,执政者本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异域文化广泛吸收,积极引入,从名马美酒到声乐歌舞,从科技创新到思想文化,无不以强大的魄力和闳放的气度兼而收之,并借此改造和完善本民族文化,从而迎来了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峰。目前,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大业中,这些“厚德载物”、和合万邦的理念依然具有强大的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

敬天重德、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然不是需要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人类赖以生存、需要以德抚之的重要载体。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先王之德教,与天地合其德,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并注重节用资源,取物以时,弛张有度,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有效维护生态系统,乐天保天下,彼此和谐发展。这种爱物、惜物和德化万物的思想,与当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完全相通的,故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包括“厚德载物”在内的诸多传统文化精神,“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应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加快其转化创新步伐,从而更好地资古鉴今,古为今用。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2022-12-2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8687.html 1 “厚德载物”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