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今去世后,几次梦里与他相遇,真真切切听他邀我再去南阳湖采风,再去观鱼台吊古。几次披衣望月,思考着他的一生,坚定地视他为一个寒门子弟踔厉奋发、孜孜朝夕的遂志青云的典范。
炳今出身铁匠世家。王鲁镇地处鱼台县的中心,李记铁匠铺又处在王鲁的中心。打铁的声音,或许是人们出勤的响铃,或许是收工的鼓点,亦或是初夜的更语。论诚信笃实,论工艺精湛,李记都是名闻遐迩。
炳今生得高大魁梧,宽肩细腰,双手粗壮,人人都说这是个好料,李记后继有人。令人遗憾的是,对祖传的营生手艺,炳今只有敬畏,没有兴趣。
高中毕业后,炳今当了民办教师。那时的语文教材,尽管枯燥空洞,炳今却能从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他尝试着用自己青涩的笔写农村的美丽,写农民的淳朴,抒发对土地的感情。皇天不负,他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之后,正式成为县文化馆的创作员。让他想不到的是,到文化馆不久,他就放弃小说散文,从事戏剧创作了。
变故源于鱼台豫剧团,其处境可谓举步维艰,甚至是朝不虑夕了。老的传统剧目鲜有人看,无数个剧团无数次的演出,普及的经典在特定背景下也有可能沦为藩溷之花。
无奈之下,文化局领导找炳今谈话,希望他能写一部新编历史剧,标准十二个字:扬善惩恶,引人入胜,百看不厌。这个天大的挑战,炳今是硬着头皮,也是在神魂悚然中接受的。
令人们大喜过望,半年后,炳今居然真的拿出了连台大戏《隆庆走国》,县剧团在苏鲁豫皖一带辗转演出多年,盛名日隆,其时其景其功,可谓“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炳今的顾全大局,不计私利,勇于担当,让我深受感动。我曾经坦率地对他说,如果换作我,我会找出一堆理由拒绝这种不自由的创作任务。一位作家朋友说过这样的话:“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炳今调到济宁工作后,青灯黄卷,呕心沥血,创作了几十部大戏,既有探究历史蕴涵、赋予其崭新意义的古装戏,又有表现当代精神的现代戏。对于炳今而言,创作不再是独立的私人行为,而是关系到济宁文艺团体的兴衰,关系到地域文化的甄审与传承。
炳今的担当,称得上初心如磐,肝胆对天。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炳今的作品屡屡获奖,包括中国戏剧创作的最高奖——田汉戏剧奖、曹禺戏剧奖。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所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作,都是点燃自身企图洞幽烛微终归柳暗花明的探险工程。梁启超说过,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就此而言,炳今的一生苦楚相伴,却是赢得满满当当乐趣的一生。
我和炳今的相识相知,准确地讲是从1982年1 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鱼台文化局开始的。几次文化活动,就成了值得信赖的朋友。论及老一辈的关系,就兄弟相称了。
我的书是从不外借的,炳今是个例外,他把我的《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等等六七套书一次性卷走,三个月后又完璧归赵。这些书,当时的文化馆没有,书店也没有。炳今坦言那时的高中根本没学到真知识,那时发表的作品,包括走红剧场的《隆庆走国》,都不能说是什么艺术品,他自己甚至羞于提及。
炳今想把我大学四年的全部中文教材及相关资料,都用心读完,如饥似渴,倾力恶补。他的自审自醒,难能可贵。我顺势建议他有机会到大学进修,进一步扩大视野,深化认知。大概是1986年初秋吧,炳今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
去济南报道前一天,我要为他饯行,没想到他早有准备,非让我去他家。他最爱吃的是羊肚,又炒了三个菜,我们二人从傍晚喝到凌晨三点,每人十三瓶啤酒。那夜的大雨知情知趣,居然也是傍晚下到凌晨三点,造物主的恩泽可谓点滴入心。
八九个小时,谈了些什么?乡野逸事,市井传说,文坛八卦……谈到铁匠世家的时候,炳今的一番话我记忆犹深:“小时候,我家的锤子一敲打,那个声音有轻有重,音调有高有低,有急有缓,每次都听得入迷,以为这就是人间最好的声音。
后来,我才懂得了节奏。烧得通红的铁,放到铁砧子上被锤一砸,一团火花瞬间迸放,壮丽极了,我至今也看作是最美的烟花。还有铁件淬火的那一刻,一声吱叫,一股白烟,都叫我兴奋。我也常常看着淬过的铁件,想像它的坚硬无比……”
苏东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的哲理诗句,讲的就是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
炳今对打铁的认识,是一个青少年最纯粹最接近本质的审美,也是他艺术慧根的茸茸显露。那晚的酒喝得太多了,思绪如乱云,打铁对炳今的艺术启蒙,炳今对打铁与艺术的关系的解说,让我想起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位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著名铁匠嵇康。
嵇康是魏晋文人的精神领袖,历代无数文人也奉他为自己的精神灯塔。和炳今交往大半辈子,总感觉他受魏晋文化的影响不小。在他身上,隐约嗅出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些微幻现出那个时代的风姿。炳今是酒徒,一天三酒,嗜酒如命。嵇康们的酒是借酒佯狂、以醉逃离,炳今认为酒可以驱除污浊,醉可以激发灵性。炳今是烟鬼,除了睡眠,烟不离手。这和嵇康们不同,那时的名士只吸五石散,烟和五石散的共同作用是提神、亢奋。
炳今常常说,人生不喝酒,基本算白活了!他也常常质疑不吸烟的人是怎样搞创作的。魏晋名士重情义,聚饮为乐,炳今亦是如此。虽无竹林雅景,炳今的斗室常常宾客拥盈,我们戏称他家是酒窝子。他一个大汉子,居然有上好的厨艺。谁家有什么事,喜也好,忧也好,取舍纠结也罢,总爱到他那里商计。
有一年,某位在文化馆工作过短暂时日,调离他乡十多年的先生重游鱼台,物是人非使他胸臆悲凉。炳今知道后,马上在家设宴招待,叫来一帮朋友陪同,上半场酒酣耳热说文章,到了下半场就你搀我扶笑疏狂了。客人感慨万千,这是一场最为盛情最为开心的酒局。
当然,仅就生活琐细将炳今和古人比较,的确太过肤浅了。魏晋风骨的精髓是风神清峻、超然绝俗、旷达傲世、宁死不媚。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处在世风迷乱、善恶难辨的物质社会的李炳今,固然苛刻,但可以肯定的是,炳今一生光明磊落,傲骨嶙嶙;不会投机钻营,不会首下尻上,不会无视民间疾苦,也不会无视每个清晨的霞光。
进入古稀之年,我愈加相信命运的规定性,炳今应该走得更高远、更辉煌。我看过他的《孔尚任》《运河老店》等剧本,他的戏剧冲突的设置是匠心独运的;戏剧语言更是精雕细刻,既儒雅典丽,又生动明了,有着春风扑怀般的感染力。
《运河老店》中的盲艺人渔鼓张的形象,让我久久为炳今的更上一层而欣喜。即刻想到了《桃花扇》里的说书人柳敬亭、苏昆生,这二人不仅仅是穿针引线的人物,更是全剧的结构性人物;还有《牡丹亭》中的穷秀才陈最良,没有这个小人物,就没有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初见与团聚。陈最良既是悲剧的始作俑者,也是悲剧的终结者或者说喜剧的制造者。
显然,炳今已经把经典融化到骨血,丰富深化了自己的智知,从所有的窠臼中羽化而出,飞向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
《运河老店》中的艺人渔鼓张,穿针引线只是表象,与主角的命运、剧情走向息息相关才是实核。没有了渔鼓张,主角的生存依托和生命寄托只能是虚无缥缈了。
《运河老店》是炳今创作的高峰,渔鼓张,则是他塑造的一个最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炳今是济宁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功勋级人物,也是山东戏剧界的代表作家。炳今必定会写出更好的剧本,更具现实意义、更具审美价值、格局也更大。孰能料到,一向康健的炳今,倏忽间驾鹤西游。天不假以时日,可斥可恨;人不能善自珍摄,可叹可怨。
我在给炳今的几封书信中,结尾总是写上“烟酒,下山虎也”!炳今自信固执,对待烟酒,有些暴虎冯河的轻慢了!著名剧作家、文艺理论家洪深曾经撰联自况:“大胆文章拼命酒 坎坷生涯断肠诗”。炳今一生,也大抵如斯。
■苗青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