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城讯(通讯员 高齐)近年来,邹城市坚持把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融、用、管”四个方面,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区域化、网格化、信息化、项目化“四化统筹”工作机制,引导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有效解决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党建引领区域化管理,让志愿服务建在基层最末梢。党建联盟聚合力。构建“1+3”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体系,市级层面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党建联盟,街道层面建立3个志愿服务区域化管理中心,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孵化培育、能力建设、人员培训、资源对接等支持性服务,先后培育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居民互助类等社区社会组织205个。党组织领办显成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指导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由党组织书记担任队长,积极吸纳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乡村好青年”、热心群众等群体广泛参与,打响“群众呼叫、党员报到”服务品牌。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弱势群体关爱、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2.3万余次。联动融合全覆盖。着眼社区、学区、园区、街区“四区”开展优质服务,实施“社区志愿服务伙伴”计划,通过共驻共建、活动合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圆梦微公益、文莉爱心等10余家社会公益组织融入基层治理,打造形成“十五分钟志愿服务圈”,服务半径覆盖全市48个城市社区。
做实基层治理微单元,让志愿服务融入网格化治理。党建引领激活网格。坚持“党组织建在网格上、网格走进群众中”的工作理念,将志愿服务嵌入网格治理体系,统筹网格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方面力量,打造“党员+网格员+志愿者”服务模式,开展“组团式”志愿服务,实现民情全收集、诉求全掌握、服务全方位。完善阵地延伸触角。依托城市客厅,整合红帆驿站、网格服务站和新新驿站资源优势,创新打造“三站一厅”,新建147个小区(网格)服务站,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有效平台载体,推动网格化治理和志愿服务有机联动、优势互补。建强队伍夯实基础。招聘480名社区工作者“定岗网格”,选拔588名网格长、1042名楼长、2015名单元长,吸纳3642名驻区党员,分类组建24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新驿站”,吸引招募180余名外卖员、快递小哥成为兼职网格员,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搭建信息化智慧平台,让志愿服务可感知可触及。线上发布需求,互动渠道更畅通。联合京东云开发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上线“志愿服务”模块,推出“我要求助”“我要抢单”等功能,构建居民点单、网格派单、志愿抢单、社区评单的全周期志愿服务模式,做到需求由群众提出、活动有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拉近党群距离和邻里关系,让居民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力军。建立供需清单,志愿服务更精准。突出需求导向,将志愿服务组织、项目菜单化呈现,建立“资源、服务、需求”三个清单,实现群众需要及志愿服务资源有效对接,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特别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推出“周末义剪”“圆梦微心愿”“我想陪着你”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度”和“温度”。完善评价机制,激励嘉许有依据。建立志愿服务线上积分系统,创新推出“积分四换”活动,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赚取积分,用于换服务、换培训、换场地、换实惠,今年以来,已发放积分奖励1.8万余分,新吸纳志愿者560余人。制定《邹城市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对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实行星级管理,每年定期评选推荐一批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让志愿服务发展更可持续。紧贴需求征集“入壳”。建立“群众按需点题、党组织挂榜招募、志愿服务组织领办、多方资源扶持保障”的项目化运作机制,围绕扶老助残、医疗健康、生活服务等领域,向社会征集志愿服务项目,待评估通过后纳入项目库进行培育。近年来,已累计征集各类志愿服务项目160余个。全面支持“孵化”成型。主动向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放社区治理场景,通过组织观摩评比、品牌创建等活动,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扩大项目服务范围,促进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快速成型,确保叫得响、立得住、可推广。常态跟踪“出壳”投用。落实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当好志愿者“娘家人”,为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先后培育“幸福食光·情暖夕阳”“三迁妈妈书房”等志愿服务常态化运作项目50余个,打响了“管得宽”“泉小哥”等一批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获评全国学雷锋“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