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泗水县法院采取“人大代表+法官联动”的方式,成功调解了一起身体权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在人大代表和法官的耐心劝导下,成功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2022年初,宋某与吴某因琐事发生争执,吴某将宋某打伤,宋某受伤后,去医院住院治疗花费1720元。因吴某拒不支付治疗费用,宋某诉至法院,该案进入诉前调解阶段。
圣水峪法庭在接到该案后,及时联系镇人大邀请镇村人大代表共同进行调解。经过了解,该案件事实清楚,但双方矛盾较大。经法官和人大代表多次做调解工作,并向其释明法定的赔偿项目与标准及拒不赔偿的法律后果,双方达成赔偿协议。由吴某赔偿宋某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费用共计5000元,宋某不再主张其他权利,该案在诉前得到成功化解。
今年以来,泗水县法院为深入推进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监督推动的职责与人民法院多元解纷、信访调处、公正司法等功能对接融通,探索“人大代表+法官”解纷模式,破解乡村基层治理难题,泗水县法院联合泗水县人大在圣水峪镇南仲都村成立“人大代表法官乡村振兴联合工作室”,推行人大代表与法官助力乡村振兴联合工作模式。今年以来,依托“人大代表法官乡村振兴联合工作室”,共化解家事、邻里纠纷60余件。工作中,以发挥“三个优势”“三个作用”推进创建“人大代表+法官”解纷模式,努力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共建和谐稳定村居(社区),提升群众法治满意度获得感。一是发挥整合优势,健全人大代表与法官联合办公运行机制。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将每月15日定为人大代表与法官联合接待日。二是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优势,搭起为民服务“连心桥”。泗水县法院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主动将人大代表联络工作与法院各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三是发挥人民法官专业优势,共筑发挥“过滤网”。对于人大代表在走访群众中发现的案件和法院推送案件共同协商调解,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源头,采取“代表说理+法官释法”方式,努力将参与基层治理工作从过去的“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四是发挥人大代表监督作用,立起“正衣镜”。通过成立“人大代表法官乡村振兴联合工作室”,拓宽人民法院接受人大代表和群众监督的渠道。五是发挥网格化作用,严密组织体系。对辖区村庄进行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内人大代表全员编入网格,人大代表作为网格调解员,及时调解身边出现的矛盾纠纷。六是发挥司法宣传导向作用,当好“大喇叭”。健全“多元联动”运行机制,组成“法官+法官助理+人民调解员”法治宣传工作队,现场法律宣讲,法律咨询,为群众答疑解惑。
通讯员 梁磊 吴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