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4日
第03版:

怎么“说”才更有魅力

图文 陈娅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常会遇到演讲、朗诵和需要讲述的时候。作为一名非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如何让自己的表现更接近评审专业要求,怎样更多的打动听众、观众,使他们因为你“说”的而实现更好的互动,产生更有效的共鸣,是选手除了文稿、现场等因素以外,另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条件。

在今年9月初的一场演讲比赛中,我和几位优秀的评委一起欣赏了选手们带来作品。在感叹少儿参赛选手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喜人成绩之余,也感叹演讲在各行各业与全社会受欢迎的程度。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主旋律、正能量的演讲和朗诵之中,让更多的人感受演讲的魅力,传播高尚的精神,是我们凝心聚力、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应当付出的实际行动。

那么,怎样成为一个好的演讲者和朗诵者呢?

演讲的魅力,在于演讲者把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济宁故事,带着温度,带着现场感,带着岁月的沉淀,带着它最有意义的真情传达给每一个听众。

通过演讲者的语言,把大家带回到那时那景那事,重温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感受到精神传承和再现的事迹。但回顾这些年里评审、观摩的现场印象,感觉大家在演讲的时候,普遍存在演讲和朗诵的混淆。

演讲和朗诵,两者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要求真情实感,努力感受创作的背景文化和内涵;不同的是,一个是说,一个是读。演讲的题材是故事性的,议论文偏多,而朗诵文本以诗歌、散文体裁偏多。

演讲是用说的形式来传达内容,是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情感,是情绪有着明显对比、变化的表达。它要求演讲者身临其中,通过自己感受和领悟之后,表达出作品内容,从而让听众产生共情。

朗诵必须是字正腔圆的,是抑扬顿挫的,是起伏变化的,技巧性的表达也更多一些。当然,为了能够做好演讲和朗诵,普通话还是要有一定水准的。不然,情感再情真意切,还是影响传达收听的准确性。

在比赛的过程中,很多选手把演讲理解并变现成了朗诵,表现出来的情感会有些浮夸,肢体动作有些做作。如果说朗诵有一些规定的优美动作,而演讲的肢体动作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输出,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性。所以,按照理解和领悟的区别,成年人更善于把握演讲,少年儿童更善于朗诵。

我们通过百余场次、千余名选手案例的研究发现,好的演讲表现在受众和演讲者一起感受到情感的起伏、精神的力量、文化的魅力。通过大家选取的不同题材的内容,通过演讲者的投入、精彩的变现,我们感受到作品的文化魅力,感受到城市的魅力,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民的魅力。

不论是演讲还是朗诵,都需要一个很好的基础条件,那就是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我们的语言特别是口语环境越来越好。而我们济宁地区的普通话,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准确。

每个人都会受到成长地域方言环境的影响,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交流的时候,大家对这些问题并不敏感,甚至听起来还很亲切。

我们济宁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普通话的调值也不够。通俗的说,就是普通话“不在调上”和“跑调了”。怎样消除这些短板,提升地域普通话水平呢?有很多针对性的绕口令,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多听、多练、多说,循序渐进地改善和强化,从而掌握和应用标准的普通话。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敢说,大胆的说,喜欢的说,从一开始就加入这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比较常用的普通话场合,一般包括正式的仪典、讲解介绍、宣读宣讲,以及应聘应试、述职报告和上岗演说等等。这个时候,需要你把陈述内容用普通话的节奏、重音、停连变化,清楚的表达你要说的内容。所以,让自己“说”得更有魅力,是一件人生大事。

当然,这种魅力并不是作秀和拿捏,而是清楚、准确并选择符合场景的情感,去做最好的表达,去展示最好的自己。许多人在社会和职场需要承担标准普通话的角色,却不可能都是“科班出身”,多说多念就是最好的办法。

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口语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的普通话也是悦耳动听的。无论创建文明城市,还是常态化的推介我们的城市,在研究和保护济宁方言文化的同时,说好普通话也是为城市文明进步所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让人欢喜的,当然,包括怎么“说”才能让自己更有魅力。

2022-09-24 图文 陈娅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0909.html 1 怎么“说”才更有魅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