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雁南
本报通讯员 刘新红 孔雅玮 摄影报道
“同学们,先把红薯的藤蔓弄到一边去,然后轻轻地挖开最表面的土,看到红薯后,再往四周挖,直到红薯露出大半个来,就可以用小铲子撬出来了。”“对,就这样,翊轩小朋友做的非常好!”……9月17日,在曲阜市息陬镇二张曲村的儒源小镇里出现了一批“小粮农”的身影,他们在农技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复兴少年宫”亲子挖蜜薯的农耕实践活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
农技老师先给孩子们讲述红薯播种、成长、收获的过程。在活动现场,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挽好裤脚,拿起小铲子跃跃欲试了。
一声令下,原本沉寂的田野沸腾了,有的用锄头刨,有的用铲子挖,大多数孩子都是第一次看到生长在田地里的红薯,当刨开土地,看到大大的红薯露出头来的时候,惊奇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快看,我挖的这个红薯好大啊!”张姝忻小朋友兴奋地举起刚收获的成果。一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亮的红薯从土里都“跳”出来了,孩子们掰去茎叶,拂去泥土,装在篮子里,都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
“来,孩子们,蒸红薯喽!把洗干净的蜜薯放进锅里吧!”不一会儿,热腾腾地红薯就端上了桌,孩子们一起分享着这甜蜜的劳动成果。
“很多自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当中。对于粮食、蔬菜究竟是怎么来的,也仅仅只局限于从书本上或从网络里得来的。让孩子们下地做一次农活,让孩子领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父母工作的艰难,体会到生活的来之不易。”儒源小镇农耕园的范鹏经理说道。
此次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获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同时在亲子互动中,也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全方位的感知,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