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委副主任,山东运河冷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潇夏
破解“用地难”是解决企业发展“卡脖子”要素的重中之重。建议:
一、“压旧迎新”激活闲置土地。前期招商引资的老项目、大项目,当时为提前预留土地空间,有些企业出现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针对这些长期对土地“圈而不用”、导致土地亩产效率低的企业,政府可采取有偿收回、土地置换、引入战略投资伙伴等多种方式把闲置土地收回盘活,提高土地使用率。新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议采取先租后让的方式,待企业“落地”投产,再根据企业产能、规模和实力出让土地。
二、“上好户口”唤醒沉睡土地。部分企业位置处于黄金地段,土地归属权却不明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这些企业用地属性多样,或临建或有使用权无产权或是集体用地等,只能使用,不能并入企业资产不能抵押融资。针对此类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下决心分批次加以解决,把这些企业所用土地及厂房等确权颁证“上好户口”,一方面让沉睡无效土地资产焕发活力,实现“零资产”变“新增长点”,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担保抵押能力,更好发挥增信、贴息等政策红利,为企业发展夯实根基、提供动力;另一方面,让企业在项目投资、厂房改建等方面不再有土地方面的制约,能够更大释放企业潜能,加速突破瓶颈制约,增质效、强后劲,进一步巩固既有优势。
三、“去同质化”提升低效土地。产品雷同、同质竞争且低端的“双胞胎”“多胞胎”企业,大大拉低了全市土地的亩产效益。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以亩产论英雄”导向机制,倒逼这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新产品或提升产品附加值,走上层次化、差异化、错位化发展道路。二是对高度同质化、内卷严重难以提升的企业,由政府搭桥牵线进行合并或并购,通过洗牌重组,既可让新的企业浴火重生、加快发展,又可空余出一些土地资源用于项目建设或招商引资。
四、“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土地。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专班,展开对全市用地“清家底”大排查,摸排土地存量及使用情况,尤其对旧厂房、僵尸企业的数量和占地面积要盘点弄清。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对产业低端、产出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长期闲置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企业采取市场退出机制,盘活困难企业、僵尸企业占地,释放土地资源,由政府有偿回收或用于招引新项目;另一方面要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拔高挖低,扩大承载能力,以便让更多园外企业退厂进园,促进优势企业集聚集群发展。这样既能提升土地亩均效益,又能在企业退厂进园后空出一部分土地用于新项目建设。要在掌握企业用地需求基础上,合理制定企业用地方案、编制土地供应计划,确定经营性用地供应时序,真正把有限的土地用到刀刃上,争取土地利用最大化、充分发挥土地最大效能。这样“笼子”腾开了,“麻雀”飞走了,“凤凰”也就能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