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民族层面来看,有助于实现民族梦想。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在巩固民族记忆、增进民族共识、维系民族情感的基础上,凝聚起实现民族梦想的强大合力。从国家层面看,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能为增强国家硬实力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也能通过发展相关产业直接转变成硬实力。从社会层面来看,有助于铸“魂”固本和富民增收。历史文化遗产中承载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源头活水,是铸“魂”固本、重塑转型期文化生态和道德生态的优质资源。同时,适度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惠民、富民的重要途径。从政党建设层面来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精神富矿,其中承载的历史故事,蕴含的修身之道和为政智慧是党员干部学习的生动素材。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要坚持安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原则。安全原则是指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必须首先确保文化安全。协调原则是指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要统筹好历史和现实、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绿色原则是指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要保留其原真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历史文化遗产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在保护利用中绝不能短视,要“放弃一时利益换历史”,让历史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开放原则是指“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文章。共享原则是指让人民群众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主体力量,让保护和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打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共同体”。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和时代自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保护和利用之路。要树牢“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观念,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作为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考核内容。要搞好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阐释清楚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鲜明特色,激活文化生命力,培树文化自信。要建好“活化”载体,通过开展历史纪念日、文化展览、宣传教育等活动,发展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博创意等产业,赋予历史文化遗产新的表现形式,搭建起古人情怀与现代人心灵相连接的桥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要做好人财物投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保障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营造良好环境、积蓄充足后劲。(作者单位:中共曲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