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0日
第04版:

亲爱的小孩

柏祥伟

十三

小荞要去北京的消息,像风一样在村里传开了。那些日子里,奶奶走在村街上,逢人就说:小荞要去北京了。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露出羡慕的神情,对奶奶说:你也跟着去北京吗?

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我这老胳膊老腿的。小荞去北京就等于我去了。

有人对小荞说:小荞,你去了北京,一定要在天安门照一张相啊。

有人对小荞说:小荞,你去了北京,一定要登上长城看看啊。

有人对小荞说:小荞,你去了北京,一定要尝尝北京的烤鸭啊。

无论村里人对小荞交代什么,小荞只会一个劲点着头说:我会的。

小荞每天都盯着挂历上的数字,掰着手指头计算着寒假到来的日子。

因为有了盼望的日期,正在度过的日子就显得特别漫长。那些等待寒假到来的日子里,小荞体会到了度日如年的滋味。

那些天里,刮了几场风,下了几场雪。放寒假的日子终于临近了。奶奶开始给小荞收拾去北京需要带的东西,其实奶奶很久以前就开始给小荞准备了。奶奶给小荞缝了一个粗布背包,又给小荞买了一双白色的运动鞋。寒假来到的时候,奶奶已经把很多东西都塞进背包里了。背包里有方便面、饼干、火腿肠、水杯、梳子、手绢,还有一条毛线编织的围脖。

奶奶说,这条围脖是她年轻时,小荞的爷爷买给她的。她一直没舍得围过,现在小荞要去北京了,这条围脖终于可以拿出来了。

这期间,奶奶坐立不安,生怕漏掉了什么该带的东西。小荞临去北京的前天下午,奶奶突发奇想似的,在灶台上忙活了很长时间。她煮了一大锅地瓜,说要把煮熟的地瓜切成片,晾干了让小荞带着,给微公益协会的好心人在路上当零食吃。

把地瓜切成片,晾在高粱秸秆编成的席子上的时候,奶奶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奶奶揉着鼻子说:打了这么多喷嚏,这是谁念叨我呢?奶奶说着又笑了,她还没笑完,接着又打了几个喷嚏。

小荞说:奶奶,天这么冷,您别忙活了,冻感冒了可不好呢。

小荞这么说,没想到奶奶真冻感冒了。那天晚上,奶奶便开始发烧了。奶奶浑身打哆嗦,冷得缩成一团。小荞给奶奶找了几片药吃下去,她还是冷得牙齿打战,却对小荞说:没事的,我多喝几碗开水就好了。

奶奶接连喝了三碗开水,她打着饱嗝,歪歪斜斜地躺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奶奶的感冒不见缓解,小荞着急啊,劝奶奶去诊所打针。奶奶坚持不去,摆着手说:没事的,我多喝几碗开水就好了。

整整一天,奶奶因为发烧,躺在床上迷糊。小荞不停地给奶奶喂药,给她端水喝。奶奶咳嗽着说:小荞,你明天就要去北京了,你该去就去,我没事的,熬过这几天就好了。

小荞说:奶奶,你感冒了,我不去北京了,我要在家照顾你。

奶奶听着这话,说:傻妮子,你怎能不去呢,你一定要去啊。

小荞说:奶奶,我不放心你生病在家,我不去了。

奶奶说:小荞,我没事的,明天我就好利索了。

小荞摇着头不相信,眼泪滴滴答答地往下掉。奶奶说:小荞,奶奶说话算数,不信咱们打赌,我明天一早保证就好利索了。奶奶让小荞早早上床睡觉。明天一早城里的好心人就来开车接你呢,你可别错过了说好的时间呢。

小荞不肯去睡觉,她趴在奶奶的床沿上,摸着奶奶的额头。奶奶偏脸盯着小荞看。小荞也盯着奶奶。在祖孙俩长久的对视里,小荞忽然发现,奶奶的眼神真亮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着光,就像春风里拂动的柳条儿,一下一下抚摸着小荞的脸颊,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小荞幸福地闭上了眼。

第二天一大早,睡梦中的小荞被奶奶叫醒。她揉了一把眼皮,发现奶奶坐在床沿上。小荞掀开被子,奶奶说:小荞,快起床吧,去北京的时间就要到了。

小荞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躺在床上睡着了。小荞打量着奶奶:奶奶,你感冒好了?

奶奶抹了一把脸,笑着说:你看,我这不好利索了嘛。

奶奶笑得很开心的样子,好像一夜之间,奶奶就真的好利索了。奶奶说:我说过没事的,白开水包治百病,多喝几碗就好了。

小荞将信将疑地看着奶奶,手忙脚乱地穿衣服。奶奶从床下边拎出那个塞满东西的背包,对小荞说:地瓜干就在最上面,你上车以后记得拿给城里的好心人吃啊。

奶奶话音未落,听到大门外有人喊:小荞,快点出来,马上就到集合的时间啦。

小荞侧耳听着,她听出了是闫阿姨的声音,小荞踮起脚尖哎了一声。她匆匆洗了一把脸,接过奶奶递给她的背包,拉开屋门朝院子奔出去的时候,听到奶奶在身后喊:小荞,高兴出门,高兴回来啊。

小荞扭头看了一眼奶奶,发现奶奶掉泪了。

十四

这次北京之行,对于小荞来说,所见所闻都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

这是小荞第一次出远门,并且还是去祖国的首都。这是小荞第一次坐动车,动车贴着地面飞,比刮风还快呢。

这是小荞第一次和村子以外的人接触。她坐进大巴车,在去往动车站的路上,才发现车里坐着三十多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小朋友。这些同伴她都不认识。闫阿姨给小荞和同伴们分发了红色的马甲和太阳帽。小荞穿在身上,立刻觉得自己神气多了。

闫阿姨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时,小荞才知道,这次去北京的同伴们,都是微公益协会从全县范围内挑选的孩子,家庭情况和小荞差不多,全部正在读小学。他们和小荞一样,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动车,第一次认识这么多的伙伴。

同伴们介绍个人情况时,每介绍完一个,闫阿姨就带头鼓掌,全车厢里的同伴跟着鼓掌。

第一个拿着话筒做自我介绍的是一个脸蛋黑乎乎的男孩子,他吭吭哧哧老大会儿,才憋出一句话:大家好,我叫猫耳草……

猫耳草说完这句话,忽然又吭哧起来,他吭哧了几声,干脆就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猫耳草哭得泣不成声,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闫阿姨走过去,摸着猫耳草的头说:男子汉啊,有泪不轻弹,别哭了。

猫耳草哭了几声,对闫阿姨点点头,情绪有些缓和的样子,举着话筒重新说:我、我早就盼着去北京了,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我妈妈就离家出走了,我和爸爸过日子,我从小连县城都没去过呢,这次通知我去北京,我盼星星盼月亮,就怕今天早上迟到了。本来我给爸爸说好了,让他今天早上喊醒我的,可是爸爸昨天晚上喝醉了,早上还没睡醒呢,我睁眼一看,天都亮了。哎呀,我迟到了,我慌忙爬起来,一路小跑就来了,我跑了十多里路,我没洗脸,也没吃饭……

猫耳草语无伦次地说着说着又哭了。闫阿姨说:你爸爸怎么能这样呢。

猫耳草嗫嚅着说:我爸爸整天喝酒,喝醉了就骂我妈妈,骂完我妈妈就骂我,说我长得像妈妈,看着就来气……

猫耳草吭哧着说了一会儿,又哭着说不下去了。他把话筒递给闫阿姨,窝在座位上,任凭大家给他鼓掌加油,却埋头不再吱声。

第二个介绍的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子,眉目自信,神情活泼,她用普通话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黄小米,大家都叫我米粒儿,我今年十三岁,读小学四年级。我应该比大伙儿大几岁,大伙儿可以叫我米粒儿姐,很高兴借这个机会认识同学们……

黄小米看不出一点害羞的样子,她声音听起来很舒服。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每个家庭的幸福都是一样的,每个家庭的不幸却是不同的。在我没出生的时候,我奶奶就因病去世了。两岁的时候,我爸爸和妈妈离婚,然后爸爸离家外出务工,至今杳无音讯。我从小是跟着我爷爷长大的。

我很感恩,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幸得到了微公益协会好心人的帮助和关爱。从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微公益协会好心人的帮助,帮我交学费,解决我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微公益协会的叔叔阿姨们一直陪伴着我成长。

尤其是在今年,微公益协会的好心人开展了一项爱心小屋的项目,主要是针对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为避免生理期带来的尴尬,给女孩子在家中专门建造一间属于自己生活空间的小屋。我很幸运,好心的叔叔阿姨们在我家破旧的老屋里,划出一块空间,给我建造了一间温馨干净的小屋,添置了干净的床被,还有写字台和书架,从此,我就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无忧无虑地学习了……

黄小米说了很多关于微公益好心人对她的帮助,最后用一句话结束了她的介绍:我们要学会感恩,发奋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报答社会好心人对我们的帮助。

黄小米的介绍引起了同伴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等小荞做自我介绍时,小荞的脸蛋热涨涨的,她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说话。小荞真是紧张,她刚说了两句:大家好,我叫小荞,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就去世了,然后我妈妈也离开了我……

小荞说到这里,忽然觉得嗓眼里被什么东西噎住似的,再也说不下去了。小荞哽咽了一下,哇的一声哭了。

闫阿姨抱着哭泣的小荞,安慰她:小荞,暂时忘掉过去的痛苦吧,咱们去北京,一定要开心啊。闫阿姨正说着,其他几位志愿者阿姨也过来安慰小荞:小荞,在北京的这些天,我们都会在一起,度过一段人生美好的时光。

小荞点点头,坐在靠近窗户的位置上,泪眼蒙眬地开始了她的北京之行。

新鲜陌生的时间总是刮风一样快。小荞还没真正体验坐动车的感受,动车就到了北京南站。小荞和同伴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挨靠着走出车厢,好像呼啦一下,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把小荞惊呆了。

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呢?这些人簇拥着朝车站出口移动着,可比村里赶年集时的人多多了。小荞惊奇地张望着人群,随着挪动的人群走出出站口,来到大街上,又是呼啦一下,小荞惊得目瞪口呆,眼前全是匆忙走动的人,全是行驶的汽车,成片的楼房像层层叠叠的山峦一样看不到头。那么多纵横交错的高架桥,让小荞想起村庄里四分八叉的河流,汽车在上面行驶的时候,就像河水里的鱼群一样,看不见首尾。

从动车站出来,小荞跟着同伴们坐上了一辆大巴车,沿着高架桥缓缓行驶,逐渐深入城市内部,一眼看不到头的道路,目力可及的地方还是高楼,在静谧的大巴车里,小荞忽然感受到一种恍惚而又真切的嘈杂。这种嘈杂是庞大的、持续的、没有边际的,更是小荞从未感受到过的陌生。

小荞安静地坐在车椅上,神情谨慎而又忐忑,虽然她听到闫阿姨说,他们现在坐车去入住的酒店。小荞听着,却觉得闫阿姨说的话都是陌生的,酒店是什么样子的呢?除了村里的老屋和学校的教室,酒店和她从来没有过交集。

小荞怔怔地盯着窗外,她忽然觉得,就连天上的太阳都和村里的太阳不一样。村里的太阳又大又圆,城市的太阳单薄又模糊,像一张被贴在天上的薄纸一样,仿佛被风一吹就要破碎的样子。

北京真是太大了。小荞默默地在心里说。

大巴车在城市的丛林里穿行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一座大楼前的门口停了下来。闫阿姨说:孩子们,酒店到了,现在咱们收拾好携带的行李,下车准备到酒店休息。

小荞迟疑着站起身,她提起鼓囊的背包时,才想起奶奶晾晒的地瓜干在背包里忘了拿出来给阿姨和同伴们吃。

那一刻,不知怎么的,小荞忽然没有勇气把地瓜干拿出来了。她下车的时候,一脚踩空,跌了一个趔趄。

北京,我来了。

十五

酒店里的一切对于小荞来说,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在闫阿姨的带领下,入住酒店的房间以后,小荞始终紧绷着嘴唇没说一句话。从她进入酒店,看到酒店大厅富丽堂皇的装潢和服务员亲切的笑脸,小荞便开始发怔了。

进入房间以后,小荞抬脸看了看头顶上的枝形吊灯,伸出手指小心摸了摸墙上的壁纸,再打量着宽大的席梦思床,以及挂在墙上的电视机,小荞忽然就不敢说话了。

闫阿姨告诉小荞,晚上她陪着小荞一起睡。小荞听着,连忙点头。

闫阿姨打开她的行李包,低头收拾东西的时候,小荞蹑手蹑脚地探头朝卫生间里看了看。她看到柔和的灯光下,卫生间的墙上贴着一面明亮的镜子,挨着镜子的下面是一个光滑白亮的台子,上面摆着玻璃杯子和几个纸袋装着的盒子。一个白色物体的旁边,是一面隔断的玻璃门。从玻璃门里看进去,小荞认出来了,里面的地上躺着一个白色浴缸,这个物件她是从电视里见过的,墙上挂着的热水器和淋浴头也是在电视上见过的,她明白这是洗澡用的物件。可是小荞不知道,靠近台子旁边的地上,那个蹲着的椭圆形白色物体是做什么用的呢?

小荞在房间里坐了一会儿,她感到身上越来越严重的尿意,却没发现厕所在什么地方。她憋了老大会儿,憋得坐立不安,实在是忍不住了,才鼓足勇气小声问闫阿姨:闫阿姨,我想解手。

闫阿姨指着卫生间的门说:卫生间在那边,你去解手就是了。

小荞走到卫生间门口,为难地说:我找不到解手的地方。

闫阿姨愣怔了一下,终于明白了小荞的意思。小荞从来没见过坐便器呢。可怜的孩子,平时在家里和奶奶使用的厕所,应该是简陋的露天茅房。

闫阿姨露出自责的神情,她这才想起来,小荞连县城都没去过,现在一下子来了北京,对别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小荞眼里却都是陌生的啊。

闫阿姨领着小荞走进卫生间,掀开了坐便器,告诉小荞怎么操作。小荞听着,绷着的脸终于露出了笑容。

闫阿姨说:小荞,都怪我,以后你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小荞低声说:阿姨,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更不会使用。

闫阿姨说:没事的,我知道了,现在我开始教你怎么使用热水器,你注意别被热水烫着了。

小荞看着闫阿姨的操作,学会了使用坐便器,学会了使用热水器,她洗完热水澡的时候,也学会了使用吹风机。小荞坐在床边,看着闫阿姨操作电脑,敲击键盘哒哒的声音,听起来就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小荞出神地盯着闫阿姨的后背,心想,原来人也可以这样活着啊。

闫阿姨在电脑前忙了一会儿,对小荞说:咱们下去吃晚饭吧。

小荞跟着闫阿姨出了房门,看到很多同伴都在楼道中间的电梯门口等着了。同伴们个个都露出惊喜又忐忑的表情,彼此牵着手不说话。小荞仔细看了看同伴们的脸,都洗得很干净,个个像熟透的苹果。

小荞对挨着她的一个女孩笑了笑,那个女孩看上去比小荞小几岁,女孩也笑着对她露出了小虎牙。小荞低声问她叫什么?女孩说:我叫豆荚。真是个很好听的名字呢。小荞牵过她的手,一起和同伴们走进了电梯。

小荞和豆荚跟着同伴们走进了二楼的餐厅,看见餐厅中间摆了一溜长桌,上面摆满了各种锅碗盘碟,一眼看不到头。小荞一下子便惊呆了。怎么这么多吃的啊,家里的喜宴也没这么多饭菜呢!

小荞和豆荚在闫阿姨的指引下,跟着同伴们拿起餐盒和筷子,排着队拿夹子夹取饭菜。小荞缓缓移动着步子,面对没有吃过的菜,小荞叫不上名字,也不敢去夹。她夹了一些西红柿炒鸡蛋,盛了一碗米饭,走到桌子前坐下,豆荚端着餐盒过来挨着她坐下。小荞惊讶地发现,豆荚的餐盒里盛满了饭菜,她摸起筷子埋头吃菜,像是生怕被别人抢走似的,囫囵吞咽着饭菜。

小荞低声问:豆荚,闫阿姨说过的,吃自助餐不能浪费一粒粮食,吃多少盛多少。

豆荚鼓着腮帮,含糊不清地说:太香啦,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多好吃的菜。

小荞说:你能吃得了这么多吗?

豆荚说:我能吃得下,我吃完这些还要去盛没吃过的。

豆荚说着,抬脸朝那一溜餐桌上张望,对小荞说:你看,那边还有水果呢,我从来没吃过杧果。

小荞说:我也没吃过,我想尝尝。

豆荚嗯嗯了两声,又埋头吃饭。小荞也夹起米饭吃。她俩吃了一会儿,豆荚打了一个饱嗝,又埋头吃,吃了几口,又直起头一动不动。小荞问她:怎么啦?

豆荚打了一个很响的饱嗝,对着餐盒里剩下的一堆米饭哭出了声:我快要撑死啦,我实在吃不下了。

(五)未完待续

本文转载于《人民文学》2022年第6期“新时代纪事”栏目,责编:胡晓芳

2022-07-10 柏祥伟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4679.html 1 亲爱的小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