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本报通讯员 巩玉霞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幸福指数与日俱增、产业发展未来可期……近年来,微山县昭阳街道的发展变化大家有目共睹。
因地制宜“微调整”
“以前村里干净,但没有亮点,在村里转一圈,也坐不下来。现在出门就是公园,聊天看景,赏心悦目!”家住昭阳街道南坝村的李大姐说,如今的南坝村处处是风景,家门口建有口袋公园,犹如生活在市外田园,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南坝村是昭阳街道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昭阳街道边界跨度大,村庄水陆交错,统筹发展的初始条件不一。如何突破不同村庄共发展的瓶颈?街道上下反复磋商,探索出了一条“共性+个性”村庄治理新路径。不同于南坝村,爱湖村则是按照“盯文创,重手造”的产业结构模式,让渔娘面蒸、传家渔鼓、渔人轻舟等文创产品走出村庄进市场;新建村、薛河村的党员示范亮点街则把日常治理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街道立足人居环境卫生整体提升,各村根据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禀赋,大力实施‘一村一景’口袋式公园建造模式,通过‘微调整’的方式,让闲置土地、老旧器具‘活起来’,让普通群众‘笑起来’。”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汇聚发展“智囊团”
“村内大口子排灌站年久失修,遇极端天气容易内涝,庄稼减产严重,从项目设想,到纸上规划,再到开工建设,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就让新排灌站投入使用,有效保证了周边6个行政村3200亩基本农田庄稼安全。”后学北村兵支书种振,是一名85后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以来积极为增加群众收入想点子,找路子,单就夏季麦秆集中打捆点对点销售就让群众每亩地额外收入150至160元。
据介绍,昭阳街道像种振这样年轻有干劲的村级带头人、致富能人、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定期会通过线上“微信畅连”和线下“板凳夜话”的方式,在自己熟悉领域,谈思路讲期望,积极为街道、村发展建言献策、出谋划策。
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同样,村庄发展,关键亦在人才。近年来,昭阳街道十分重视人才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人才。“我们从外部引进,内部挖潜上下功夫,通过采取村委换届选一批、乡土人才育一批、外地人才引一批的方式,吸引人才回流到乡村基层。”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坚持“引”“育”并举,一大批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人员成为村“智囊团”成员,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
探索致富“新路径”
“去年我把鱼池流转给了园区,并凭借着多年的养殖经验在园区干活领工资,在自己的水田里干活还有工资拿,两份收入轻轻松松赚。”昭阳街道爱湖村村民王传贵说,现在村里处处生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昭阳街道以“党建+”发展模式,“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培育主导产业,打造水、土特色品牌,夯实发展之基。爱湖村,积极探索“党建+水资源”发展模式,建设了总投资4700万元,占地500余亩的微山湖水蛭及水生经济植物种养示范园,打造水生药用动植物种养殖、育苗示范区,带动周边农户多元化种养殖,走区域化以水产药,以药富民的富民路径;西万党总支则走“党建+土资源”路径,立足区域内优质土资源优势,流转土地2300余亩,打造一条从“基地种养殖+央厨加工+仓储冷链”到“商超”全程数字化质量安全监测的央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产业,打造“鱼菜共生”品牌项目,同时投资1725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15万亩,惠及10个村6323户16726人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充分整合利用优势土资源形成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想尽办法带领村民在田地里“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