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战国时赵国大将,因一曲《将相和》而家喻户晓;负荆请罪,让他背上了能屈能伸、国事为重的美名;好用典的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为他平添了无限英雄气概。
廉颇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本应善始善终,但他年老时奔魏,入楚,如丧家之犬,最后老死寿春,何也?
近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颇多感触。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不知廉颇是否得罪过这位公子,亦或这位新赵王受了谗言,对他有看法。时廉颇在外为将,“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这就是内斗了,为什么?不知道。
一位以国事为重的老将,在强秦虎视眈眈,赵经长平之战后国力衰微之际,竟犯这种小儿科的低级错误,也许一时冲动吧,后来却怕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廉颇,正逢人才流动极度频繁的年代,何况大名鼎鼎的国宝级人物,那个国家不抢着要?
但“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问题在于供你吃你住你玩,却要防着你,不信任,不重用,这对一位长年驰骋疆场的英雄来说,是一种煎熬。于是,楚国闻风而动,暗里派人疏通,把廉颇迎到了楚国。也许廉颇赴楚的路上,心中也有感慨与自豪,可惜光芒也照不了多远,《史记》一句“无功”作了总结和概括。廉颇后来说:我思用赵人。这有点像遗言的慨叹,也许是对曾经美好岁月的回忆。
读至此,感慨顿生,英雄末路呀。想廉颇屈居楚国馆驿,也在仰天长叹,是否悔青了肠子,也只有自己知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曾经的风光,一去不复返了。
廉颇居魏时,赵国多次被秦围困,赵王想到了老将廉颇,派使者前往试探。廉颇万分高兴,也想为祖国效力。于是,“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很明显表示自己还能上战场,可惜小人作梗,仇人郭开私下“令毁之”,嘱托使者讲坏话。使者汇报时就说,廉将军能吃饭,只是多说了一句“顷之三遗矢矣”。说白了,就是一会儿就上了三趟厕所。小人就是这么可恨,于是赵王想了想,算了。
为什么廉颇一时冲动,攻打乐乘?《史记》中未明载。但同篇有一段经典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推测。廉颇怕失势,更怕“人走茶凉,墙倒人推”,特别是他这样有过权势的人。
廉颇在长平与秦国对垒,坚守不出。秦用反间计,赵王上当,以赵括代廉颇。归来的廉颇,“失势之时,故客尽去”,看来不仅现代人,古人也如此势利和现实。后燕起兵攻赵,赵王起用廉颇,大败燕军。结果“客又复至”,这帮人脸皮厚吧。廉颇当然没有好气——“客退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你滚吧。
客滚了吗?脸皮厚如城墙,哪能为一句话就拍屁股走人,而让肚皮挨饿呢。不但不滚,还说出一番千载不易之理来:“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一个“吁”字,既有嘲笑的意味,也是对少见多怪的嘲讽。你有权有势,我就来巴结你跟着你,一旦失去了权势,自然会离开你。我看重的是什么?你以为是你呀,错,是你的权势。这是天下至理,你又有什么气愤和不满的呢?
这一番话,不啻于当头棒喝,廉颇老人家也肯定被震住了。事件进展如何,史记上没记载,只能靠我们去推测了。依我看,客人肯定是当仁不让地留下来了。
历史就是这么悲凉,历史从来不是温热的。难怪说读史让人明智。时常读读,真好。
《史记》 司马迁(西汉) 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