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监测预警,及时会商研判。进一步强化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加大预警频次,确保短临预警“早、准、快”,做到风险早发现,预警全覆盖。要建立预警“叫应”机制,接到预警信息后,基层防灾责任人要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确保预警信息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加密强降雨时段会商研判频次,精准研判风险,及时按规定发布地质灾害预警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
◆ 采取针对措施,做好重点防范。在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的同时,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针对措施,精准防范,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等更要加强防范。一要加强重点地区防范。雨情较重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工作措施,必要时各市成立工作组赴各县区指导、协调地质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二要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部位防范。不仅要盯牢已经发现的隐患点,还要看紧临坡临沟建房、切坡修路、重要基础设施、在建工地、重要旅游景区和学校、医院、集镇等人口密集区,确保灾害早发现早处置。三要加强重点时段防范。各地要根据气象预报夯实责任,特别强化强降雨时段防范工作,确保防御责任“无缝隙”“全覆盖”,将损失降到最低。
◆ 提前预警响应,果断转移群众。强化预警与响应联动,指导督促提前撤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坚决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推广基层实践中的“三个紧急撤离”经验,即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对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紧急撤离,避免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当机不断。加强已撤离人员管控,防止擅自回流导致伤亡。切实做好转移群众安置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救灾救助,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 做好救援准备,及时处置灾情。做好队伍、物资、装备准备,加强与相关工程抢险队伍、技术支撑队伍的对接。极端天气,应急救援力量要靠前驻防,救援物资要提前预置,科学快速高效应对处置可能出现的突发地质灾害。发生灾害,以不死人、少伤人为首要目标,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报告情况,第一时间派出队伍开展人员转移安置和现场搜救。要加强灾害现场调查和监测预警,严防二次灾害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 防范滞后灾害。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容易产生延迟灾难。各地要保持高度警惕,认真做好雨后核查、汛后复查,及时分析研判,严防岩土体遇水饱和、强度降低导致的滞后性地质灾害,风险消除前一律禁止转移群众返回。已发灾或风险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开展排危除险和应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