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通讯员 孟慧 徐丽丽)沿着兖肖线往北开,就能到兖州区漕河镇管口新村。淅沥的夏雨,将管口新村洗涤得更为清新美丽,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农家小院干净整洁。这个曾经村舍闲置、资源欠缺、发展停滞的“空壳村”,如今面貌焕然一新。说起村庄的喜人变化,村民们都会念叨一个时常在村里忙碌的人,他就是镇人大副主席、管口新村党委书记王法义。
强班子,办公司,凝聚“新动能”
2005年从医学院校毕业的王法义回到漕河镇管口村,与妻子共同经营家里的诊所,精湛的医术、贴心的服务,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信任,诊所也越办越好。认可王法义的还有村里的党员,2014年经过全村党员推选,王法义当选为管口村党支部书记。这让他一下陷入两难的处境——一边是蒸蒸日上、付出多年心血的个人事业,一边是负债累累、毫无优势的村集体经济。经过反复考虑,他毅然弃医从政,带领村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路。强班子、整队伍,抓规范、打基础,2017年4月集体控股的春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村庄由乱到治,进入发展正轨。
破难题,实运作,探索“新路子”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精品葡萄种植。没有土地用,他苦口婆心给群众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顺利流转土地100亩。没有资金用,他凭借干村医建立的个人信用,拉来了100万的社会资本,加上上级的扶持资金,顺利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在同学的介绍下,王法义认识了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李勃博士,经过多次拜访,李博士终于答应为春粟农业提供技术指导。
解决了地、钱、技术等难题后,项目正式进入建设环节,在建设过程中,王法义一直冲在第一线。他远赴泰安订购牛粪制作营养土、尝遍市面所有葡萄确定种植品种、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再加上李博士的现场教学,一年下来他从一无所知摇身一变成为了葡萄种植能手,工作地点也从办公室直接挪到了葡萄园。在王法义和团队的艰苦努力下,一期50亩高品质葡萄种植基地于2017年9月份顺利建成。通过营养钵育苗技术,葡萄苗下地后第二年就结了葡萄,第三年就帮助集体增加了3万多收入。目前葡萄已进入稳产期,每年固定为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以上。
聚长远、定规划,创富“新产业”
葡萄项目的成功让王法义和村两委班子看到了希望,但是他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有远见的王法义早在葡萄项目建设初期,就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定下了调子,经过认真研判他认为管口村要想大发展还是要依靠传统种植。他主持召开土地流转会议30余次,从老百姓手里流转出土地1300余亩。流转后的土地由春粟公司统一经营,根据订单情况和市场行情,适时调整种植作物品种和面积,选择济麦44、高油大豆、红薯等稳定高产作物,年增加集体收入近30万元。
经过五年的发展,公司目前固定资产已达1000万元以上,预计今年收益100万元以上,吸引使用周边闲散劳动力2000余人,村民获得股东分红68万多元。去年以来,以管口新村为中心,高标准规划打造了西北平原带洸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漕河镇管口片区,形成了“一园两区三中心四基地”的1234发展布局。片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目标,以小麦产业为主导,打造“麦香田园”农业综合体,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带动群众发家致富。
2021年12月,王法义在镇领导班子换届中被选举为漕河镇人大副主席。身份多了一重,责任多了一份,面对新任务新挑战,他愿意继续扎根这片土地,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带领群众致富的事业,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