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梁琨)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今年初,我市出台《济宁市荒山绿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计划自今年起开展大规模荒山绿化行动,用3年时间完成6.76万亩荒山绿化,全面消灭市域内宜林荒山,打造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周边和高速、国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等重点区域山区森林景观,筑牢全市森林生态屏障。
定把荒山变成青山
济宁现有荒山7.098万亩(含退化林地),其中宜林荒山占6.76万亩。受自然条件限制,没有绿化的荒山多为难啃的“硬骨头”,年年种树不见树。
如何让荒山披绿,济宁市明确了“时间表”,清晰了“路线图”。从东部山区到西部丘陵,从交通沿线到重要生态区位,全面拉开荒山绿化的大会战。济宁市将在3年时间里,全面完成重点县(市、区)现有宜林荒山绿化工作。根据《济宁市荒山绿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当前济宁市宜林荒山涉及曲阜市、泗水县、邹城市等8个县市区、32个乡镇(街道)、294个自然村。
绿化面积之大、工程量之巨,在济宁尚属首次,而绿化难度也非常之高。济宁范围内均为泰山山脉之余脉,以青石为主。山体土壤瘠薄、引水上山难度大是困扰荒山绿化的两大问题。“受客观原因影响,尼山区域的山体对树木种类的要求较高,更宜种植抗旱耐寒、生命力顽强的树种。”有着24年护林经验的曲阜市尼山镇护林队负责人钱国介绍,为保障树木成活率,树种要有特别的讲究。
据介绍,荒山绿化三年行动实施后,能够扩大区域内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推动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进型转变。同时充分发挥森林与湿地的生态功能,将尼山区域建设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目前,正抓住雨季墒情较好的造林关键契机,逐一落实造林各项工作,同时做好前期造林补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冯延宁介绍,截止到7月10日,全市已完成荒山造林4.46万亩,其中尼山区域国土绿化示范项目4.24万亩,荒山造林完成率96.4%。
“五个专门”留下山绿
既要栽得上,更要保成活。新植树苗一周内要浇三遍水,最后还要覆上薄膜保持水分,精心抚育。地处泗水县圣水峪镇的尼山后山上,今年春季,工人们每天都在约50°的山坡上挖坑栽树。“条件艰苦、施工难度大,大家像养育孩子一样呵护每一棵树苗。”山东高速生态环境集团尼山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泗水片区负责人邵志杰介绍。
“今年面对冬春极端干旱天气,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栽植质量和栽后管护浇水保苗措施,荒山绿化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从近期市指挥部逐山头开展的质量检查看,针叶类枝叶保鲜率和阔叶类枝条萌芽率平均在85%以上。”济宁市荒山绿化工作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对照全年的任务目标,全市约有10-15%(5000亩左右)的造林任务需要在雨季完成。而在这之前,工作重心由保障质量下的造林为主,向造管并重、以管为主转变。
为稳步推进荒山绿化工程保质保量,我市将逐山头细化落实“五个专门”措施,对各个山头配备专门的绿化队伍、专门的蓄水设施、专门的引水设备、专门的管护队伍、专门的保障资金。“‘五个专门’是保障荒山造林成果的关键,在今年春季全市荒山造林抗旱保苗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冯延宁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严格落实“五个专门”工作。实行全面封山育林,加快蓄水池、引水管网、硬质隔离等永久性配套设施建设,严厉打击羊群上山、人为破坏苗木和管护设施等违法行为。常态化对每个山头持续开展质量检查,将养护浇水情况、苗木成活情况、封山育林情况和专人看护情况作为检查重点,一旦发现问题,将纳入闭环整改管理,确保不漏一个造林小班,不放过任何质量问题。
让群众吃上“生态饭”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把握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一片片青山绿林,为济宁大地增添生态底色,点燃绿色发展引擎,生态环境就能美起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就能好起来。
我市积极探索山体绿化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的机制,算清“双碳”、绿化和增收三本账,让群众在建设绿水青山中有收获,实现荒山增绿、公益增岗、群众增收。
邹城市大束镇的村民高洪民就在村级绿化队里。他的妻子患有疾病、儿子上学,一家人全靠他自己养活。为改善生活,在种地之余常到处打点零工:“今天干明天歇,活靠不上,心里也没底。”春节过后,他就加入了村绿化队,每天上山垒坑填土,干24天,就挣了3000多元
“谁承想,以前羊都不爬的荒山如今成宝贝疙瘩了。”眼看着家门口祖祖辈辈面对的荒山就要变青山,大束镇崮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洪峰十分高兴。政府掏钱帮着修路、引水、架电上山,村里也正计划着把好生态利用起来,搞乡村游,让集体和百姓持续增收致富。“前些时,每天有200多人在山上植树,光我们村就来了120多人,留守在家有劳动能力的都上山了。”李洪峰说。
济宁推行的“工程造林+镇村绿化队+村护林队”模式,由村里组建绿化队伍承担本村或邻村荒山绿化工作,包绿化、包养护、包成活,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村民增收。同时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地块,栽植桃树、板栗、连翘等经济林树种,成活后由村集体管理,林果收益归村集体所有,让村民们吃上“生态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