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成在为老人按摩
梁山县杨营镇刘普桥村村民任仲成,父亲患病34年,母亲脑梗瘫痪在床,岳父精神失常,岳母意外摔伤,他把四位老人接到堂前,悉心照看,毫无怨言。他自强不息,承包大棚,勤劳致富。
他的笑容,是老人生活中的光
任仲成的父亲任传桂患有气管炎和肺气肿34年,每天定时吸氧,大小便失禁,常年挂着尿袋生活。81岁的岳父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2015年,任仲成的母亲突发脑梗,中风瘫痪在床。2017年,岳母又意外摔伤,卧床不起。从那时起,任仲成和妻子便把岳父岳母接到身边亲自照顾,一起伺候四位老人。
苦难接二连三地落到这个不幸的家庭,任仲成没有被生活压垮,反而越挫越勇,在苦难中开出花来,每天脸上都挂着笑意。“那段时间,我愁得睡不着觉,天天哭,仲成就劝我,哭也没有用,咱得往前看。”妻子王花芝说。乐天派的任仲成不是没心没肺的傻笑,而是他心里清楚,事再难,心不能垮。“我心里也有不好受的时候,但是我谁也不说,慢慢地干就完了,说再多都没用。”任仲成搓着自己布满老茧的手说。
老人熟睡后,刚想合下眼,老人又醒了,一夜反复七八次;做盘西红柿炒鸡蛋,自己都不舍得吃,老人一把打翻在地……说起这些遭遇,任仲成没有一点委屈,因为其中苦楚,他比谁都懂得。“俺母亲是个很能干的人,父亲从年轻就有病,里里外外都靠她,很要强,突然一下子瘫痪了,心理上肯定接受不了。”对于老人的“折腾”,任仲成明白老人的苦,也纵容着老人的“闹”。
2018年,岳父出现脑脊液症状住院,任仲成在医院里整整陪护了40天。有一次岳父不知何故腹泻不止,医院未查明病因无法治疗,任仲成没有放弃,多方打听想方设法给老人补蛋白,“端尿刮屎”伺候了4个多月,硬是把老人从鬼门关拽了回来。
他的耐心,让老人燃起活下去的信心
常年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任仲成养成了规律的“生物钟”。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下地干活;7点回家给老人把尿、换尿不湿、倒尿袋,给老人换衣、洗脸、梳头、喂水、做饭;8点给老人端饭、喂饭;白天下地干活,每隔1个小时回家看看;晚饭后给老人洗脚、擦拭身体、按摩;夜里10点多休息,竖起一只耳朵“站岗”听动静,每隔2小时给老人翻翻身……劳累的生活让五十出头的任仲成,看起来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尽管如此,任仲成并无怨言,每天将老人打理得干干净净,服侍得舒舒服服。
在长期精心伺候过程中,任仲成还渐渐成了老人的“家庭医生”:什么时候吃药,出现什么症状吃什么药,吃多少剂量,他心里都一清二楚。他还向乡村医生专门学习了打针,以防老人发生突发情况来不及就医。
“我有时候真不想活了,但是我不好好活,真对不起俺这么好的儿。”父亲任传桂眼眶湿润。四个卧病在床的老人,都曾有过轻生厌世的念头。病痛已经让他们十分煎熬,若是再心如死灰,那活着便是没有一点意义了。“那时候我就跟老人说,咱身体好的时候有好的活法,病找身上了,也不能不过了,我好好伺候,保证比别人过得还舒服还长寿呢。”任仲成常常这样开导老人,在他的劝解下,老人也渐渐接受了现实,日渐开朗起来。
他的自强,撑起贫困家庭的脊梁
四个身患重病的老人,让任仲成背上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虽然新农合政策报销了一部分医疗费用,但生活费加医药费每个月固定开支就得2500元,再加上老人生病住院的花费,对作为庄稼人的任仲成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019年,任仲成父亲、母亲双双住院,医院的缴费单压得任仲成喘不过气来。为了凑3万多元的医药费,他回到家卖掉了粮食和树,可满打满算还是差5000多元。任仲成连续借了两三家,屡屡碰壁,这个乐观的汉子再也控制不住了,躲到没人的老院子里哭了一场,拳头重重地砸在墙上。从那一刻起,他便暗暗发誓,一定要争气,再难也得把日子过好。
任仲成承包了38亩地,在村里的帮助下又承包了两个大棚。白天任仲成和妻子去大棚干活,每隔一个小时便回家看看,大棚与家相隔二三百米,短短的距离,牵动着任仲成的心。一边是生计,一边是卧病的老人,他一刻也不敢耽搁,在乡间小道上来回穿梭着,与不幸的生活抗争着。
人们说他很孝顺,他却从不以“孝”标榜自己,一人挑起照顾四位老人的重担;人们说他很老,只有五十出头的他,却两鬓斑白,脊背压弯;人们说他很苦,他却脸上终日带着笑意,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苦难。(记者 万德龙)
记者短评
生活因奋斗有了光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让四位老人燃起生活的信心;他用不懈的奋斗,让困难的生活有了光彩;他用不倦的耐心,让病重的四位老人度过舒适的晚年。老人的生命也许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坚如磐石,成为传承孝道的楷模,成为影响更多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