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王艳茹)7月7日,“文化名家领航 助力文化两创”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邀请了赵立军、郑志群、徐爽、侯劲松4位文化名家代表现场进行交流,分享了他们为传承文化薪火而不懈努力的先进事迹和动人故事。
用动漫技术讲好中国故事
“小时候,我特别爱画画,上小学时,我在课本的边角上每页都画上一幅画,然后快速翻页,俨然就成了一部小型的动画片。”第四批齐鲁文化之星、山东豆神动漫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立军说,就是在那个时候,一个“中国动漫梦”扎根进了他的心里。长大后,他鼓足勇气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4年以后,团队规模让赵立军觉得可以去追逐他的动漫梦,一系列原创动漫作品开始诞生,包括三维动画《龟兔赛跑后传》《豆神战队-圆梦计划》、以及围绕孝文化、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创作的二维动画《多宝一家人》。
近年来,赵立军和团队立足于传统文化研发原创作品。他们围绕济宁本地的运河文化创作了大型数字长卷作品《运河文化长卷》和数字艺术作品《画意济宁》;围绕儒家文化创作了大型文旅立体书《走近孔子》。
回首创业的十几年,赵立军坦言,非常庆幸在艰难时刻没有轻言放弃,没有放弃立足传统文化进行原创研发这条路。“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勇担用动漫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围绕济宁本地的运河文化创作更多优秀高质量作品。” 赵立军说。
用金石文化打造济宁品牌
“‘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金石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秦汉魏碑碣、石刻题记、摩崖刻石、汉画像石等,这使得济宁成为中国金石文化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如位于济宁古槐路铁塔寺街的汉碑馆是济宁金石最为集中处之一,这些碑刻至今仍是研究济宁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首批济宁文化名家、济宁市孔孟书画院院长郑志群说。
在研究学习书法篆刻艺术的30多年里,郑志群的作品百余次参加国家画院、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国家级、省级展览活动并多次获奖,曾获山东省政府最高奖——首届“泰山文艺奖”。为弘扬和传承中国篆刻艺术,郑志群先后完成了被市委宣传部确定为重点课题的“印”证济宁——《嘉言典故篆刻集》,独立创作完成《江山丽——二十四节气诗意印选》共计48方精品印章、“印证廉德”——郑志群篆刻廉政文化组印(48方),目前正在筹备“印”证黄河——黄河文化成语典故篆刻主题篆刻系列创作(24方)。
郑志群认为,济宁已具备打造全国“金石文化”城市的基础。基础设施方面,古槐路老博物馆主馆以及周边文物古迹群,可升级承载金石文的研究、保存的任务,利用价值巨大,而且与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相近,周边人文景观多、文物建筑多,非常适合文化旅游品质提升。专业人才方面,济宁市孔孟书画院有三十余年的建院历史,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百年名社——西泠印社与济宁多有渊源,仅近两年,济宁就与西泠印社联合主办了三次大规模的活动,旨在把当代金石艺术发扬光大,重振金石学,打上“当代济宁人”的烙印。政府及民间收藏方面,政府文物文博机构的汉碑汉画像石以及相关的金石实物载体,加上散落在民间的收藏规模大,不乏精品,但极易流失,收藏潜力巨大。可围绕世界文旅名城建设这一总目标,进行高水平的策划包装,向海内外宣传,提升济宁影响力。
让传统文化传播千家万户
“孟子研究院是在2016年正式成立,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孟院工作,负责对外联络,并且成长为一名文博研究员。”第二批济宁文化名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研究员徐爽说。在此之前她曾在邹城市的多个部门从事文化宣传、干部教育工作,长期坚持孟子思想与文化宣传、策划与研究。进入孟子研究院后,她继续发挥个人优势,先后参与策划了国际青年儒学论坛、孟学组织联席会、孟母教子与设立中华母亲节高峰论坛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解读活动。同时,出版了《名人养生启示》《圣者的叮咛》《跟着孟子学成语》这些专著。
在邹城市,孟子研究院是干部政德教育的教学点之一,作为政德教育专家组成员,徐爽也是这项工作的骨干力量。她先后推出《家风家训与为官之道》《君子之道》《孟子文化与干部修养》《传承中华好家风》《大美国学》等精品课,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高层次培训班授课多达几百场,还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六进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
徐爽表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动”起来。作为学者还要针对党员干部、国学爱好者、乡村百姓、家长家庭四大群体,多做儒学转型应用。开展公益讲座,迎合社会需求。“这几年,我除了在本地基层传播国学,还连续4年代表济宁市去重庆万州开展公益讲座,效果非常好。疫情当下,我又推出线上网课《习儒思孟》《爽言爽语》,从孔孟文化和家风文化入手,用传统经典阐释现代生活,形式创新,便于传播。” 徐爽说。
为文艺创作注入济宁印记
“济宁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其丰厚的乡土人情让我们的文艺创作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近些年我们先后出品大型文艺作品10余部,获省部级奖励近30项,让济宁特色舞台艺术第一次走出全省、走向全国舞台的中央。” 首批济宁文化英才、济宁艺术剧院院长侯劲松说。
用儒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儿童剧《梦回三迁路》就是最好的实践。济宁艺术剧院把“孟母三迁”故事搬上舞台,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该剧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和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他们还将当代中国故事搬上舞台,扶贫题材剧目《荡起双桨》旨在展现孔孟之乡“扶贫先扶智”的成果,先后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并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被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专题报道。疫情之下,专门创作了全国首部抗疫题材儿童剧《等你回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还推出了红色剧目《长征路上的少年军》,近期济宁艺术剧院正在筹备《桂梅老师和她的孩子们》,积极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侯劲松表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每一部剧目都反映着院团“深层的观念文化”,展现着创作队伍的能力。国有文艺院团代表着主流文化,代表着业界文艺表演的最高水准,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济宁艺术剧院还将继续通过一部部精品力作,在全国舞台上继续高擎济宁的文艺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