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杨柳)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执行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记者昨日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日前,我市印发《济宁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我市将以服务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目标,统筹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更新规划基期数据
《规划》以2020年为规划基期,开展了2020年现状更新调查,查清了全市采煤塌陷地范围、塌陷程度、积水区域、稳沉现状以及治理情况。
精准预测规划期数据
预测了2021年至2025年规划期内各年度塌陷地范围和稳沉面积,并对2026年至2030年展望期末的塌陷地作出预估。
明确规划期各年度治理任务
确定到2022年全市稳沉和历史遗留塌陷地治理率均达100%;到2025年全市稳沉塌陷地治理率达到100%、未稳沉塌陷地治理率达到30%。
优化治理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我市紧密结合当前市重大战略实施,划定了环济宁主城区周边、南四湖-大运河生态修复保护带、6条主要河流生态修复廊道、农业修复区治理功能区,简称“一环两带六廊多片”格局。
依据采煤塌陷地特点,结合经济、社会结构及区位优势,综合考虑发展定位和发展需求,我市规划期共安排采煤塌陷地治理重点工程41个。其中,2021年6个重点工程,2022年5个重点工程,2023至2025年30个重点工程。
一环
即环济宁市主城区采煤塌陷地治理区,重点围绕城市发展,拓展城市建设空间,引领城市向塌陷地发展,构建生态宜居组团。
两带
即南四湖—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带,由南四湖周边和大运河沿岸区域组成,将采煤塌陷地治理与南四湖生态保护、大运河生态保护带建设相结合,优先恢复耕地,对于不能恢复耕地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丰富生物多样性
六廊
即白马河、泗河、洸府河、赵王河、万福河和东鱼河沿岸生态廊道,在衔接河道规划基础上,按照项目复合实施的原则,优先恢复耕地,不能恢复耕地的,与入湖河流水质净化项目相结合,利用现有水系和积水区域建设湿地与生态廊道。
多片
即“两带六廊”串联起的采煤塌陷地区域,实施综合整治,涵养水源,恢复耕地,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的农业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