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 近日,记者来到石桥镇苏庄村,远远望去,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走进大棚,各式各样的西红柿、西瓜长势良好,棚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劳作着,满眼绿意伴随着阳光焕发出勃勃生机。
65岁的当地村民吴建乡正在大棚里劳作,“我们村是传统的‘木工村’,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凭借着老辈传下来的木工手艺外出务工,去年村支书提出要给我们这些赋闲在家年龄偏大的群体一份新工作,这就有了这片大棚。现在像这样2亩地左右的大棚总共有4个,家里的农活做完我们就会来大棚里干干活,别看地方不大,一年可是给我们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收益嘞。”吴建乡告诉记者,“当时我们的村支书坚持兴建大棚,一开始村民们都不理解,后来支书挨家挨户做工作,给我们讲解从外面学习的大棚种植技术,现在想想多亏了他的坚持才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平台。”
吴建乡口中的“支书”正是苏庄村现任党支部书记苏堂庆,1997年5月份苏堂庆在苏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带领着苏庄村积极干事创业,挖掘新市场,开发新平台,荣获了山东省的“省级文明村”,苏庄村党支部也被省组织部评为“干事创业好班子”。苏堂庆个人也是济宁市第18届人大代表,出众的工作能力和辛勤的工作作风也让他获得“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市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2013年苏堂庆在苏庄村创立了苏庄土建木工合作社。合作社的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在苏堂庆的带领下,木工业做的也越来越兴旺,带领村民们打脱贫攻坚战,发家致富,让每个苏庄村村民不出村腰包都能鼓起来。
记者见到苏堂庆时,他正在大棚内组织发货。在现场,记者打开了一个刚采摘的西瓜,外皮翠绿轻薄,内里彤红瓤沙,入口水分充足,西瓜香味浓郁,几口吃下去,当天的温度仿佛都降低了几度。得益于苏庄村大棚所种植的西红柿味道够浓、西瓜够甜,每年收获期都能陆续接到不少订单,苏堂庆和其他大棚工作人员经常要从晚上忙到第二天蒙蒙亮。苏庄村利用当地特有土壤、充沛水源,依托传统种植优势,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多次外出学习种植技术,聘请技术顾问,坚持绿色种植模式,产出的农产品深受市场青睐。与邹城、嘉祥等地商超及零售商合作,产品供不应求。
忙完大棚里的工作,苏堂庆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向记者介绍道:“苏庄村在300年前就是以木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子,苏庄村的木工虽然木质材料好、技术精湛,但是早期网络不发达的时代,苏庄村的村民大活接不了,也只是接一些小活,同时还要面临施工安全,工资拖欠等诸多问题,成为阻碍苏庄村木工业发展的一大重要问题。经过时代的变迁,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苏庄村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村民们更是摇身一变,成为带货主播,在各大视频软件上开起了直播带货之旅。苏庄村的木工技术更是在济宁及周边城市的建筑工地上也开始慢慢出现。”说到这里苏堂庆反而皱起了眉,原来,苏庄土木建工合作社的风生水起,反而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苏庄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男性都在外打拼,村里只剩下“妇孺老幼”。
据了解,在以前苏庄村的田地里主要靠种植小麦和玉米,家里的妇女和老人仅靠种植粮食收入并不乐观。村里有零散的几户人家种植了西红柿,苏堂庆发现本村的土地对西红柿的生长很友好,且西红柿带来的收益稳定。于是,苏堂庆到市场上调查走访,还专门请到了专家来调研,带领村民们对西红柿种植进行更深刻的学习了解,知道了西红柿喜欢在早晚温差大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种植西红柿的土壤要是无沙无碱的才有利于西红柿长得又大有甜。苏堂庆又请了地质专家来勘测村民的土地发现村里的田地也非常适合种植西瓜,于是他在村里大力支持村民种植西红柿和西瓜。
“咱们这个地方的水和土壤种出来的西红柿特别香甜,而且西瓜也特别适合种植。”苏堂庆回忆道,虽然有种植优势,但毕竟是个新尝试,自己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也没人愿意“吃螃蟹”,于是,他和党员干部带头试种。当年秋天,西红柿丰收,一亩卖出了几万元的好价钱。“那个时候,几万块对我们农民来说是大钱了。”苏堂庆说,首战告捷,原本观望的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大家纷纷开始学技术、种植西红柿和西瓜。
随后,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苏堂庆看到大棚种植技术对土地的利用率更高,效益更大,于是他又带领村民们外出学习寿光的大棚种植技术,在苏堂庆的带领下,村里很快建起了4个大棚,总占地8亩,帮助村集体提升收入10万余元。苏堂庆介绍:“近年来,镇上还给予技术支持,进行大棚改造。苏庄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4万,今年村集体收入预估轻松突破20万元大关,可以说是大棚种植产业加快了苏庄村村民奔小康的步伐。”
在苏庄村木工和大棚产业等各方面的加持下,苏庄村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种植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迅速做大做强蔬菜、瓜果产业,规模由小到大、效益由低到高。苏堂庆说:“接下来,我们将扎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具体工作,抓稳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与当地群众携手,奔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苏堂庆对以后的发展有动力、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