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杨柳)近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官方和国家林草局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揭晓,济宁市作为国际25个城市之一、中国7个城市之一、山东唯一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创湿以来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33万亩
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我市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国内知名团队把脉规划、跟踪指导,编制完成《济宁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9-2025)》,围绕“一核引领、两环支撑、四轴驱动、多点推进”建设布局,提出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80%以上。
我市还大力开展城市河流湿地、人工湖湿地等保护修复,重点做好城中人民公园、南池公园湿地,城南太白湖湿地,城东高新区廖河湿地,城北任城翠湖湿地,城西嘉祥吉祥湖湿地保护修复,使其成为城市湿地“名片”。同时,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重要河流水库和市级以上湿地公园为主体,我市先后实施了南四湖湿地和23个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开展退耕还湿、退渔还湿、退养还湖、污染控制、生态监测等,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逐年提升。据统计,创湿以来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33万亩。
为做好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治理,我市确定了采煤塌陷地治理重大工程24项,探索形成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生态治理、产业利用、充填平整、预治理等六种治理模式,对常年积水重度煤炭塌陷新生湿地,进行围湿造岸、植树种草,实施种植、养殖等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修复示范样本。同时,依托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独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推进“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发展高端苗木花卉等种植业、靶向珍珠养殖等渔业、农业观光和生态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截至目前,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45.52万亩。
年底前将完成智能保护区管理平台建设
据介绍,我市在全国较早制定小微湿地、湿地乡镇、湿地村居6项管理办法、建设标准,规范创建申报、受理流程、建设规划、考核验收等管理要求,明确湿地网络、湿地健康、生态文化、湿地经济、湿地管理等建设标准,在山东率先开展湿地乡镇、湿地村居、小微湿地建设。全市已创建湿地乡镇30个、村居54个、小微湿地127处。
同时,我市制定出台了《济宁市湿地保护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湿地保护志愿者履行职责、志愿服务范围、管理和奖励机制等,组建3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利用世界湿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湿地保护知识宣讲、展览展示、政策解读、辅导培训等公益宣教活动16场次,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
依托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我市制定了《山东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采用野生动物AI声纹监测、视频监控、生态监测、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每台AI声纹监测设备可科学判断监测4万平方米内野生动物信息,视频监控3万亩范围,今年年底前将完成智慧巡护指挥系统等智能保护区管理平台建设,推进保护区智能巡护管理。此外,我市还加强了对各类生态数据的自动监测与识别分析预警,先后观测到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的“青头潜鸭”越冬集群135只,占全球种群数量的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