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展中的大型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资金的及时到位,给了我们充足的发展信心。”5月17日,提及济宁市技改基金的精准注入,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双不由地称赞。
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产机器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2016年进驻邹城机电产业园区。去年,该公司加大投资规模,打造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凭借其高科技性、高成长性,获得市级工业技改基金1000万元资金注入,成为济宁首批享受工业技改基金政策红利的企业之一,缓解了技改资金压力。
王双介绍,目前研发中心、厂房等已投入使用,年内完成数字化智能制造车间技术改造,可实现年产3万台(套)机器人产量,公司将成为济宁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如何创新财政支持企业发展方式,让财政支出由“拨款”变“投资”,由“一次性奖补”变“滚动式投入”,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激励和“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济宁给出了成功示范。
2020年11月份,为引导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助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济宁市积极探索采取集中资金、投资入股、阶段性参股、适时退出的方式,专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成为全省首个设立技改基金并成功落地的地市。“探索设立工业技改基金,借助市场化投资决策机制管理财政资金,是我们主动对接企业技改多样诉求、主动改革支出模式的政策创新;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集中支持重点技改项目,把专项资金的‘事后奖补’变成技改基金的‘事中投入’,真正能够在企业技改最需要资金的时候,为他们‘雪中送炭’,也更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宋全领表示。
财政创新投入方式,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
从去年开始,济宁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工业技改基金,变奖补为股权,连续5年累计将达到5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基金面向全市“双千技改”项目企业,聚焦先进制造业“231”产业集群和“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方向,集中支持实施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优先投向全市百项重点技改项目和“十佳”技改项目企业,为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资金保障。
位于汶上县的济宁华首重工正加速推进5G智能制造生产线改造,技改完成后产能将增加一倍,而企业技改的顺利实施正得益于政府1000万元财政技改基金扶持。
“这笔资金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为项目顺利建设提供了保障。”济宁华首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绍峰说。
在市技改基金政策出台后,汶上县第一时间响应,及时足额筹措1500万元作为县级出资,在全市率先跟投市技改基金,使该县华首重工等2户企业分别成为我市前两期技改基金投资中落地最快的项目。财政技改基金的注入极大地放大了企业增信效应,拓展了技改融资空间,使该县两个项目争取技改贷款5000万元,成功实现了投贷联动,放大了基金投资效应,企业技改项目资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技改步伐明显加快。
为实现财政资金滚动支持循环使用,济宁市还制定了股权退出机制,如果企业在一年内将股权回购,政府将让度所有财政资金的投资收益。“能够将这个资金滚动式实施,使我们技改基金变成一个长效机制,能够一直对企业技改进行服务。”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技改办副主任张伟表示。
济宁惠达投资公司作为市级工业技改基金受托管理机构,他们严格筛选技改企业,主动提升服务质量,将“基金找项目”转变为“基金带项目”,给有发展潜力的技改项目送去“及时雨”。截至目前,已累计对接重点技改项目200多个,优选工业技改基金项目84个,成功签约技改项目12个,落地投资1.17亿元,实现投贷联动3.07亿元,带动项目企业技改总投入29亿元。
财政基金引导,集聚社会各类资本发力制造强市建设,全力营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崛起新局面。截至目前,济宁市级已累计出资参股设立政府投资基金51只,基金设立总规模222亿元,累计投资先进制造业项目130个,实现基金投资52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300多亿元。
“下一步,市财政将立足于尽快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效益’,坚决抓好各级各项惠企政策的落实落地,着力在技改基金的精准扶持、率先扶持、高效扶持等方面自我加压,做大规模,精心运作,切实体现好技改基金的政策导向,切实凝聚起多方联动的强大合力,凝心聚力为企业攀登进阶加油助力。”市财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高宝宽表示。(记者 张彦彦 通讯员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