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沿途水位高差较大,沿岸分布着众多的船闸,尤其山东段更是高差悬殊,十里左右建闸,以确保稳定的水位,保障航船正常通行,因而也称为“闸河”。
我的家乡坐落在山东运河泇河起始段南岸,村境内有一座有名的船闸——彭口闸。
明万历年间,随着泇河的开凿成功,京杭运河从夏镇改道一路向东,经过韩庄、台儿庄,到邳州接上旧渠。从此,运河避开了黄河的袭扰,南四湖最后一个形成的湖泊——微山湖应运而生。
微山湖上游北岸,有修永闸河,即滕州境内的玉花河南段,收纳玉花等山泉注入运河。南岸有座双减闸,用以宣泄运河异常涨水进入微山湖。冬季清淤疏通河道,在彭口、西湾、修永闸三处修筑堤坝,将水引入闸内,注入微山湖。
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沿岸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彭口一带的经济。同时,彭口段的薛沙河(十字河)携沙量大,加之每年从运河上游来的砂石淤积,常堵塞航道,还会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两岸人民生命与财产损失,明清政府每年都要征发大量民夫挑沙疏浚。
为防治薛河上游沙患,明清时期,彭口段先后修建了彭口三洞减水闸、彭口闸、种口双孔减水闸、拦水坝等水利工程。一小段运河如此密集的河道闸坝,在运河史上实属罕见。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修建的“彭口三洞闸”(减水闸),位于今彭口运河南堤,具有泄洪和排涝的作用。康熙六十年(1721年),山东巡抚李树德请开彭口新河。先是有人以为,彭口一带有昭阳、微山、西湖,喷沙积淤三洞桥内,屡开屡塞,阻滞粮艘,应挑新河,避喷沙,以疏运道。
在旧彭口,雍正二年(1724年)改挑于此。当年,向北移,为新彭口泄薛河洪水入湖。对岸有三洞桥,“明万历年修,已废”。另开引渠一道,名十字河,遇山水骤发,则直冲引渠,沙淤于此。
因河口斜冲引渠,左(西)岸沙冈易倾卸、淤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口门两岸加厢草工,使水流取直,浮沙入渠,余水屈曲入微山湖。有人以为通湖亦宜取直,使水沙直入湖中,彭口上下可免岁挑。但河沙入湖,恐淤积,抬高湖底,蓄水减少,妨碍济运,且每年挑淤所费亦不多,故不取直入湖通路。
雍正四年(1726年),因彭口喷沙为害,总河齐苏勒认为,可在彭口南岸开运河三里如月河,借旧河淤沙,运河可免浅阻。工部驳其议,认为三里正河淤沙有限,而数十处喷沙无穷,一二年即淤满。如从齐氏议,则费用大,此议遂罢。有人认为二支并行,可以轮替行船,疏浚也可进行。当年,齐苏勒改种家渡南之旧彭口于十字河,而彭口沙壅积如故。
乾隆二十年(1755年),薛沙河筑坝(今薛城区石坝村)遏水于种口南行后,该闸减泄水量减少,并在彭口三洞闸上建桥,名三洞桥,接通纤道。
村中间大道,明清时期是由留城通往滕县来往商旅必经之道。后因开凿运河阻断通行,为方便往来出行形成渡口,即种家渡口。到清初顺治年间,渡口形成运河漕运线上的一个小码头,随着运河的繁忙兴盛,种家渡这个码头快速发展。运河两岸灯火万家,官舫贾船,穿梭不绝,一片繁华商业景象。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种口村境内种家渡口南首(旧彭河口)处建闸,称“彭口闸”,金门宽二丈四尺,高一丈九尺二寸。
建闸后,又倒灌至夏镇以上,彭口、夏镇之间清淤挑工较前增多。彭口闸段,因河道裹挟泥沙较多,闸板长期受到沙石冲击,闸门易损,需经常维护或更换。地方闸官在金丝楠木闸板外,包上一层厚厚的铜皮,铜门被沙石冲刷得十分光亮,阳光之下金光夺目,周边百姓又称为“铜门闸”,成为一道亮丽的奇观。
乾隆四十一年(1752年),改挑新彭口山河一道,上自余家桥,由孟家庄后取直,仍出旧口门入运河,长五百丈,同时又堵闭旧山河下段。伏秋大汛,新河山水挟沙而至,水去沙停成浅,每年冬季挑挖。
乾隆中后期以后,河工费用激增,河官贪污河帑成风,因此河工被称为“国帑之大漏卮”“官场之利薮”。据称,两河岁修用银每年约六七百万,而“实用不过十之一二”,绝大多数河帑被上至河督、下至兵夫等人“瓜剖而豆分之”。
“除各厅浮销之外,则供给院道,应酬戚友,馈送京员过客,降至丞簿千把总,胥吏兵丁,凡有职于河工者,皆取给焉”,甚至百两河工用银,“经层层侵剥,仅有二十余两为买料给工费”。有学者证实,清代河务方面的支出,仅有10%用于真正的治水,约90%都被相关利益集团所贪污瓜分。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再建“种口双孔减水闸”,位于今种口村南、老运河南堤,建减泄彭口山水(今薛沙河)汛期异涨之水入微山湖,引渠长266丈。
光绪五年(1880年),在彭口闸运河左侧开一月河,运道绕沙山而过,“其水弯曲,抱堤如月”。月河在原河道左侧,一直向东西方开挖,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状的短河道。主运道的船只繁忙时,可暂时到这个弯形的河道里避让,顺利倒出河道后继续前行。
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彭口闸段薛河的沙淤,开挖了通惠新河,自夏镇水火庙(昭阳孔桥)向南,穿南庄,折而东,至郗山入泇河,长38里。
宣统三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运输取代了运河。
自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运河开通,到宣统三年清朝结束,彭口段陆续形成了12座沙山,挑积的淤沙已无处堆置。这些沙山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依稀可见,蔚为壮观。如今,被誉为济宁“一溜十八口”之一的种口,两岸遗迹犹存,有彭口闸、沙山、禹王庙、大王庙和种家渡遗址。
遥想当年,运河彭口段舟楫穿梭,彭口闸一带商贾云集,运河两岸建设了不少多层楼房。现在的彭口闸遗址,已成运河经济盛衰枯荣的历史缩影,也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游览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