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王艳茹)悠悠运河水,荡荡古今声。在济宁这片运河水流淌千年的土地上,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积淀。
2013年11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济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挥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学校教育等方面,走出一条文化“两创”的济宁路径。
丰富的文化资源润泽万家
济宁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济宁拥有“三孔”、大运河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曲阜、邹城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保单位41处、省保单位247处、不可移动文物6382处,1所省级非遗传承人培训高校、10所非遗传习基地、50余家非遗民俗博物馆、6家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鲁国故城、南旺分水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济宁是山东省唯一拥有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地市。
济宁汉碑藏量全国第一,尤以汉碑、汉画像石为最,汉画像石2000余石,内容包罗万象,“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甲天下”的说法名副其实。尤其是武氏墓群石刻,包括四十四块汉画像石和一对石狮、一对石阙、两块汉碑,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及其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状况,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史,是中国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在同一个家族墓地里,出土汉画像石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思想之深邃、雕刻之精美,居全国之首。武氏祠内的许多画面如伏羲女娲、黄帝、大禹以及荆轲刺秦王等画像,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图案。
2014年,我省启动了尼山书院、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建设工程,同步启动了针对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程——儒学讲堂,促进了儒家文化弘扬传承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一种文明传承的济宁模式。据统计,我市累计建设“尼山书院”13处、乡村(社区)儒学讲堂3740处,利用镇、村儒学讲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活动4.9万场,建成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场所496处。“乡村儒学讲堂”经验得到中宣部肯定,“图书馆+书院”模式、“舞前一堂课”做法在全省推广,“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入选山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
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文化供给产品,投入建成全省一流的济宁市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杂技城和大剧院,提高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档次,提升了城市品位。2019年,位于市文化中心的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相继亮相,8月16日,济宁杂技城启用。由此,四馆一城相继开放运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600余场,接待量突破400万人次,打造了孔孟之乡文旅融合演艺场馆的新地标。
杂技、动漫为文化“两创”实践添亮丽一笔
近年来,我市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上收获了许多的荣誉,其中,杂技和动漫为我市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2021年5月5日,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魔术滑稽比赛圆满落幕,由市杂技团选送的原创滑稽作品《岁月》荣获最高奖“金菊奖”。在此次比赛中,由孔大鹏主演的魔术《梁祝》、滑稽作品《岁月》双双入围决赛,《岁月》以巧妙构思、精心编排、精彩呈现,改变了人们的刻板印象,传达了深刻的情感,荣获本届滑稽比赛最高奖“金菊奖”。据了解,三年一届的中国杂技金菊奖是中国杂技界最高奖,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杂技家协会联合主办。《岁月》最终勇夺金菊奖,是济宁市杂技节目《攀——双爬杆》获中国杂技“金狮奖”以来的又一国家级金奖,更是我省23年来首个获得金菊奖的滑稽艺术作品,实现了山东省魔术艺术、滑稽艺术的重大突破。
美猴文化创意集团以扛牢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使命为担当,在创作优秀传统文化动漫作品上持续发力,全面融入数字网络技术,引领了动漫作品阅读和视听方式的新变革。先后建成山东美猴动漫文化创意体验基地、儒风影视动漫数字新媒体创意体验基地、济宁民俗博物馆、古床扇木雕艺术博物馆等文化产业项目。累计出版印刷集中英文对照和扫码线上看视频的原创动漫数字图书30余万册,作品累计获评“文化部2014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项目”“国家文物总局‘互联网+中华文明’入库项目”“2020山东省广播电视局首批网络重点影视剧种子库项目”“泰山文艺奖”等重要荣誉40余个。图书精彩有趣、视频扫码可看,美猴文化创意集团赋予动漫以科技的翅膀,托起“中国的故事”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赢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好评。
不仅如此,我市聚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积极承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研学旅游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利用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高端推出的“跟着孔子去游学”精品线路广受欢迎,《去圣地,寻找中国人的精神密码》被列为全省唯一入选文旅部评选的“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荐产品”。通过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工程,创新开展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孔子学堂、青少年国学夏(冬)令营、“新六艺”体验课堂等4.8万场活动,我市共服务群众280万人次。通过聚力传承创新、赓续文脉,让优秀传统文化“亮起来”。“日游夜演”市场繁荣,“月光消费”提质升级,尼山圣境成为山东文化夜游新地标,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另外,通过聚力深挖富矿、塑形铸魂,我市还力争让优秀传统文化“兴起来”。将孔孟、运河、水浒、微山湖等景区连点成线,精心打造了国学经典研学游等“四大主题线路”和拜圣习儒等“六大体验活动”。
我市以优秀传统文化“八个融入”为总抓手,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积极争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球儒学高地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探索打造文化 “两创”示范点
我市立足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两创”新机制。成立了“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班”,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两年逐步推开、三年提质扩面”的工作思路,制订《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和《济宁市2022年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阶段、各时期建设内容。
今年,我市率先在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任城区开展示范点试点建设工作,区分村居、城镇社区、学校、机关单位、文化服务场所、企业等六大类,探索打造100个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并在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对嘉宾开放;2023年,在其他县市按照每个县市区六大类25个示范点的标准进行打造;2024年,在全市有条件的村居、城镇社区、学校、机关单位、有关场所、企业,全面推广示范点建设模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突出思想引导、道德教化、文明洗礼、文化熏陶,着力建设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建好用好“乡村记忆”博物馆、农家书屋、儒学(国学)讲堂、文体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文化公园”、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图书馆,全面提升文化活动场所和阵地功能。此外,我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一县一品一主题”的原则,科学规划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打造推出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特色品牌。在做好主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元素,打造特色文化长廊、文化街巷、儒家文化特色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