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1949-1979年的酝酿提出、1980-2000年的总体达标、2001-2011年的全面建设、2012年-2020年的全面建成4个历史阶段,并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是方向指引。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以来,我们党都把其作为最重要的工作部署。正是由于我们党提出并率领全国人民始终沿着“建设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方向接续努力,才取得了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二是理论武装。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始终是在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形成了一系列促进“建设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路线、基本制度、基本理论和基本策略,从而确保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始终方向正确;三是组织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策,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这里的优越性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可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织保证。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小康社会建设始终找准时代方位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内促进了温饱问题的解决。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政治权利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进入新世纪,我国又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社会和谐进一步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又进一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人民;二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小康社会建设始终获得不竭动力的重要源泉。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自发实行大包干,解决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的问题。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开始登上了时代舞台,在创造财富、贡献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互联网经济吸纳了全社会各个阶层的聪明智慧,充分发挥出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
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目标导向。一是将“四化”目标调整为“小康”目标,为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国家战略目标是建设“四个现代化”。后来,邓小平同志对这个目标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调整,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将之表述为“小康”。可以说,小康社会建设的序幕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目标导向下拉开的;二是先“总体小康”再“全面小康”,对小康社会的内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完善。在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之后,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社会民生、生态环保、职工权益、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共享发展等方面依旧欠账较多。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普遍感觉不平等、不舒适、不安全。显然,这样的小康生活和最初对小康社会的理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党的十六大并没有急于宣告“小康”任务的完成,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设定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建设惠及全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了“小康”目标的升级。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途径。始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几乎与小康社会的建设是同步发展的。应该说,正是改革开放推动了小康社会建设的持续向前发展,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也正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体现。在小康社会建设的起始阶段,“到20世纪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困难极大。然而,改革开放让这一目标的实现变成了可能:农村改革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解放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掀起了改变中国城乡和产业结构的民工潮;经济特区的横空出世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借助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将中国经济送上了快车道。同时,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领域的改革,使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小康社会建设水平也在持续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