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杨柳 通讯员 郑伟)新建高标准农田85.7万亩、总面积达到630万亩;济宁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资格,并荣获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28家;嘉祥豆种入选国家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实现种业集群发展……记者昨日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1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面,我市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粮食播种面积1080万亩
2021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1080万亩、总产487万吨、总产稳居全省第4位。去年,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5.7万亩、总面积达到630万亩。我市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资格,并荣获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市。
我市还创新实施了“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项目,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成为农业建设项目的投融资主体,合作社作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协助企业负责基地后续运营和管理,农民交少量首付即可“拎包入驻”经营,搭建形成了“企业融资建设基地+技术服务+合作社农户按揭经营+企业回购集中销售”的运作模式。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工作暂行办法》,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28家、社会化服务组织9000余家、合作社2万家、家庭农场3.3万家。
同时,我市持续支持种子龙头企业、县域种业集群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嘉祥豆种、兖州麦种、汶上豆种3个全国制种大县,嘉祥豆种入选国家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实现种业集群发展。兖州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拥有大中小马力动力机械、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收获机械、畜牧机械、秸秆打捆机械及农机配件等10大类、500余品种。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共招募合伙人253名、落地项目215个。
建成430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我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独特优势,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303个,并擦亮蒲公英夜堂、儒学讲堂、幸福食堂、雏鹰课堂、结婚礼堂“五堂”品牌。共打造儒学讲堂4051个,开展儒学宣讲5.2万余场、受益群众168万人次。
同时,我市率先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216处,“每天每人交5元钱”满足农村老年人“一日三餐”;“餐前听新闻”“餐后话家常”为老人送上文化大餐。寒暑假期间,通过公开招募在校大学生和公办学校教师,我市组建了“雏鹰课堂”志愿服务队155支,招募志愿者3470余人,为47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心和服务。
此外,瞄准“喜事新办”倡导移风易俗,我市依托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等场所建设“结婚礼堂”153处,设置婚俗文化墙、孝贤文化长廊,婚礼流程融入孝老敬亲、夫妻和睦、家风家训、夫妻宣誓等环节,增强婚礼仪式感。
403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
2021年,我市建设“四好”农村路854公里,完成93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558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地方立法工作,《济宁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5月1日正式施行,为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今年我市仍将大力实施农厕改造、清洁取暖、污水处理等工程,新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50个,省市级美丽乡村达1050个,全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34%。
为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去年我市借助换届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接续开展村书记乡村振兴赋能培训,提升乡村振兴领导能力和水平。选聘了1055名优秀村书记担任乡镇党委“特聘组织员”,促进强村带弱村。全市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3165家,建立联盟产业基地231个,村均增收3.7万元。403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208个、占29.8%。
为激发农村产权活力,我市12个县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已成功运营,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等工作,全市流转土地500万亩、流转率63.5%、居全省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