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保自然资源领域具体任务落地落实,记者昨日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我市将以系统修复治理为重点,大力提升沿黄生态功能区保护水平;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统筹黄河流域空间保护利用格局;以违法用地整改为抓手,坚决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今年已完成造林绿化3.85万亩
为提升沿黄生态功能区保护水平,我市将推进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和系统修复,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在山体修复上,我市争取省级国土勘探和治理资金5320万元、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资金1757万元,并制定了《济宁市“十四五”期间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实施方案》,围绕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通过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方式,计划分4年稳步推进3.5万亩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作,年内治理矿山4500亩、建成绿色矿山10家。我市还争取了省级采煤塌陷地资金5200万元,目前已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2443亩,年内计划完成5万亩,实现稳沉和历史遗留塌陷地治理率“双100%”。
同时,我市启动了荒山绿化三年攻坚行动,推行“工程造林+乡村绿化队+村护林队+村民公益岗”模式,今年已完成3.85万亩、建设生态廊道127公里,累计带动当地就业15.5万人次、实现群众增收近1680万元,年内完成4.5万亩以上,高标准完成尼山国家试点项目。
此外,我市将实施南四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恢复南阳湖、独山湖湿生植被,扩大鸟类栖息地,治理菹草3万亩以上。开展南四湖保护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自然资源专业调查,加快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年内建成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管系统 管住黄河“水池子”
聚焦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等国家、省重大战略,衔接鲁南经济圈、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发展规划,我市突出规划引领力,稳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今年以来,完成了“三区三线”第三轮试划,初步划定耕地保护面积739.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654.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198.6万亩、城镇开发边界180.1万亩。并完成9个县市区71个项目9763亩“两规一致性”处理,保障了重点项目、民生项目落地建设,推进沿黄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市以梁山县为重点,科学实施黄河滩区迁建拆旧复垦,全力推动黄河滩区有序搬迁安置,打造一批临黄特色乡村,立项增减挂钩13个项目、3535亩,已完成4个、270亩,已迁建村庄拆旧复垦率和村民安置率100%,年内全部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记者了解到,我市充分发挥全省卫星节点等技术平台优势,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一月一查一清,坚决管住黄河“水池子”。其中,我市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实现了10个林场视频监控全覆盖、28个森林防火重点乡镇队伍全落实、525个卡点值班值守全天候、7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定期巡查全到位。此外,为保障森林资源生态安全,我市建立了12部门执法联勤联动机制,通过开展“绿盾行动”“清风行动”,严厉打击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地、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并持续深化“田长制”工作,完成补充耕地2.28万亩,2021年度卫片违法用地比例降至1.8%,力争违法占用耕地“清零”。(记者 杨柳 通讯员 郭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