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时政要闻 >
“老大难”变身“后花园”
2022-05-24 来源:掌上济宁
  • 作者:编辑:李木木
  • 掌上济宁讯(记者 梁琨 通讯员 巩玉霞)从昔日的环境治理“老大难”到现在的村庄“后花园”,从“拆违赌点”到现在的“景观亮点”,如今的南坝村干净整洁、绿草环村、树木成荫,推门而出,眼前之景犹如一副生态长卷,而群众亦是“画中人”。

    “之前村子到处是破旧的老房子,也拆不掉。从湖东大堤往下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村真是埋汰,又脏又乱。”微山县昭阳街道南坝村党支部书记李会介绍,今年以来,昭阳街道以南坝村为示范点,立足自身条件,以党建引领“微更新”理念,提颜值、顺民心、留文化,走出一条环境整治与乡土文化相融合的新路子。

    文化铸魂,让乡愁记忆“留存”。乡愁的记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结婚“三大件”,还有盛米盛水的黑陶,就连那段残存的麻绳也承载着乡村故事。在南坝村,村民们翻箱倒柜,找出有些泛黄陈旧的老物件,转变成乡村文化的装饰品。“这个磨盘我记得特别清楚,是我父亲和几个大队部的人一凿一凿刨出来的。小时候的夏天,它在我们村中央,是大人孩子晚上的聚集地,听着蝉鸣,拉着家常,一会一簸箕玉米面就出来了。”68岁的孙大爷抚摸着磨盘上岁月留下的痕记回忆说。这些普通的老物件早已退休,但却是村庄发展的见证。“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而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也不能忘记的。这每一个物件的上故事,我都会念给孩子听,是怀念更是传承。”村民李女士感慨说。

    顺势融合,让微调整“顺民心”。“咱们村变了,但说变也没变。大处没有变更,但是每个过去不如意的地方,都得到了修整。而且这么一设计,给咱老百姓带来一种出门就是景点的感觉!”李大哥满意地说。据介绍,南坝村坚持村庄调整以民为本,突出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充分调查民意的基础上,保留原有格局和大个绿植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坚持原貌,在原资源上做节点、增元素、嵌文化,让周围群众和院落以元素的方式充斥“画面”,让画在村庄、人在画中。

    管家护理,让村庄诗意“栖居”。流水、茶吧、小公园,还有白墙灰瓦的文化墙……如今南坝村,一改过去的脏乱差的旧貌,变身诗意的栖居地。如何留住心悦于民的改变?“村庄环境管理贵在可持续!”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村庄环境管理“只管前半段,不管后半程”难题,南坝村以“2+X”的管护模式让村庄受益者、管理者同步,即由2名村公益岗人员全天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和村网格员将其作为倡树文明新风、传承良好家风、挖掘村庄历史文化的花园阵地,用乡村文化润民心。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1 www.jn001.com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