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济宁讯(记者 徐斐 通讯员 周广慧)绿满枝头,黄上麦梢。
在任城区唐口街道,一望无际的麦田已经泛出了淡淡金黄,勤劳的农民依然依偎在田间侍弄他们的“麦宝宝”,施肥、浇水……
5月17日一大早,街道农技、水利、科技等部门技术人员就匆匆来到田间地头察看墒情,为小麦丰收“把脉”,帮助农民搞好小麦后期管理。看到都是熟人,一下车便被农民朋友们围成一团。续增平是马房屯管区的农民,也是村里有名的种田“老把式”。去年光地里的收入就拿到了7200元。他放下浇水的管子,拉着农技员魏凯的手说:“种地就要讲科学,懂技术,您上回讲课分析说今年小麦遇到干旱的可能性比较大,得让小麦保墒,俺听您的,全家动员,把整个麦田化锄了两遍,最后追肥时,才感觉到磨破了的手被化肥渍蚀的生痛。”
站在一旁的分管农业的孙主任笑呵呵地说:“要想夏天多打粮,平时就得多操心。”
唐口街道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拉长优质小麦产业链作为重点,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高效化种植经营,积极实施“企业+协会+农户”的市场运行机制创新,街道充分发挥“小麦种植协会”功能,49个行政村的200多名“小麦生产能手”常年联系指导每个农户,负责优质小麦从种到收、到销售的全程产销服务活动,引进以粮食加工为主体的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顺发面业、添禧食品等3家大型企业,真正把千千万万农户紧紧地吸引在龙头企业周围。
在大流店村,一大帮农民手抬肩扛使劲地吆喝着,街道的干部走进忙活的人群。村民张广田汗流浃背,憨笑着说:“由于种粮政策好,种粮面积大,好长时间没下雨了,俺怕遇上小麦卡脖子旱,误了后期管理,专门到农机超市购置了抽水泵,一次就买了16节管子,靠天没准头。”农技员魏凯接上茬笑着说:“老张的庄稼种的很有道道,当前处于灌浆期的小麦如果浇上一遍地茬水,可以增粒重,抗倒伏,就好比庄稼过了个年。”围在一起的农民会心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