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内,百姓敲锣打鼓,打太极拳,吃幸福食堂,尽享文化生活;企业生产车间里,文化“两创”引擎驱动,氤氲着春天的活力——这是记者4月28日在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现场观摩会上看到的景象。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的部署要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班在市文化“两创”指挥部的领导下,全力全速高标准推进示范点创建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班”,从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任城区抽调8名工作人员,组建“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推进工作专班办公室”,在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集中办公。办公室设综合组和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任城区4个推进组。4个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分别成立了县级和各示范点工作专班。通过专班工作机制,畅通了落实调度等环节。
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两年逐步推开、三年提质扩面”的工作思路,制定印发《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和《济宁市2022年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阶段、各时期的建设内容。
记者在观摩会现场了解到,2022年,济宁市率先在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任城区开展示范点试点建设工作,区分村居、城镇社区、学校、机关单位、文化服务场所、企业等6大类,探索打造100个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目前,所有示范点全部启动建设,均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预计6月底前,基本完成示范点建设和验收评比。
2023年,梳理示范点建设经验做法,完善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已建示范点进行完善提升,在其他县(市、区),区分村居、城镇社区、学校、机关单位、文化服务场所、企业等六个领域继续打造示范点。
2024年,全面梳理示范点建设有关经验和模式,完善建设标准和考核机制,在全市有条件的村居、城镇社区、学校、机关单位、文化服务场所、企业,全面推广示范点建设模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在广泛征求意见,并多次邀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印发《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指南》。对6大类示范点,从组织机构完善、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传承普及、文明行为养成、特色品牌打造5个方面,分别明确建设内容和标准。
组织机构方面,明确了各级各类示范点创建运行的制度机制和保障措施;文化阵地建设方面,对各类示范点文化设施建设做好科学规范,对各种场所文化景观、符号等标识体系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文化传承普及方面,结合济宁文化建设实际,丰富拓展了各类示范点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教育培训、主题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内容。文明行为养成方面,把弘扬优秀传统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倡导践行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方式。特色品牌打造方面,挖掘地区文化资源,探索打造具有济宁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模式。
聚焦共性与特色,做到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结合各示范点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打造方向,达到“一点一特色”的创建效果。立足4个县市区和各点位实际,以“一县一品一特色”的原则,科学设置活动主题,结合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制定活动月度计划表,明确活动内容。积极统筹市、县两级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妇联、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志愿服务项目清单,以“菜单式服务”方式,根据各县市区和示范点需求,专班统筹调度,有针对性的提供文化服务活动。
《济宁市2022年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就推进文化“两创”示范点创建工作制定的方案。
方案指出,要坚持政治引领,把牢正确方向。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和文化“两创”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坚持深度融合、有机结合。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将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坚持转化创新、协调发展。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协调,与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相融合。
坚持突出特色、走在前列。充分发挥济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断健全孔孟之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制机制,提炼经验做法,推广成熟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以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在家庭、乡村、社区、学校、机关等领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模式,积极倡树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打造文化示范形象品牌,形成示范效应,为济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个人、家庭、社群等不同层面入手,区分社会各界与各行各业,在曲阜市、泗水县、邹城市、任城区,区分村居、城镇社区、学校、机关单位、文化服务场所、企业6个领域,按照“集中连片打造”的工作思路,明确任务和方向,探索工作模式,制定完善各项标准,率先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工作经验。
主要工作在6个领域做了细化。
村居方面。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抓共性树特色,曲阜市、泗水县、邹城市、任城区分别围绕城郊村、经济基础较好的村、中等村、较差村、旅游村确定一个示范点,突出移风易俗、村级治理、文化活动、人居环境、文旅融合等工作进行重点打造。
推进移风易俗。突出“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思想,从节约不浪费入手,从婚丧事抓起,倡导婚、丧、寿、节等新礼仪,抓好红白理事会建设,强化婚丧服务市场管理,突出整治大操大办、高额彩礼、恶俗婚闹、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推动“孝老爱亲、崇德向善、邻里和谐”等传统美德融入百姓生活,形成移风易俗示范效应。
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完善村规民约和互助式村级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文明积分兑换超市,建立依法立约、以约治理、民主管理的基层治理良序。健全完善“和为贵”矛盾调解机制办法,以“和为贵”调解室为平台普及法律知识、宣讲理论政策,组织开展“和为贵”调解员培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建设德治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形成基层治理示范效应。
开展文化主题活动。不断充实乡村儒学讲师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评比,提升能力素质,打造“乡村儒学讲堂”品牌。依托儒学讲堂建设,常态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用百姓喜爱听、听得懂的语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邻里助老”“温暖重阳”等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形成以文化人示范效应。
提升人居环境。坚持提质补缺、优化提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上,因地制宜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拓展村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把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常态化开展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努力打造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美丽新家园,形成美丽乡村示范效应。
打造文旅特色品牌。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突出特色,建设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街巷、儒家文化特色民居。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传承,做好古建筑、古树名木等保护,推进村居历史文化展馆、“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盘活村居山水林田、地域文化、特色美食、传统工艺等资源,培植近郊游、精品旅游、特色民宿、休闲农业等乡村文化旅游业态,形成文旅融合示范效应。
城镇社区方面。区分老旧小区、机关家属院集中社区、新建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特点,科学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全面夯实社区文化阵地,搭建综合文化活动平台,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营造文化氛围。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展现地域性文化特质,突出生活韵味、巷子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文明礼仪、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等元素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建立特质鲜明、充满趣味、易于传播的文化标识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可感,让群众在耳濡目染熏陶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文化传承示范效应。
拓展文化活动载体。充分利用文化馆、文化室、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等设施,打造社区文化活动平台。开展书画、戏曲、电影等进社区和街头文艺表演、广场舞比赛、文化讲座沙龙等群众性活动,动员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文明创建、社会公益、群体活动和组团式休闲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形成以文化人示范效应。
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志愿者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建立以“讲、帮、带”为重点的志愿服务队伍,注重情感慰藉、心理沟通,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更好暖心润心聚心。鼓励文化人才、社会力量深入社区,参与指导社区文化志愿服务,不断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效应。
学校方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区分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不同特点规律,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措施和制度机制。
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优秀传统文化长廊、展厅、文化墙等传统文化景观建设,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校风、校训、校魂、校徽、校歌、教风、学风、班歌、班徽中,制定各年龄段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形成校园文化传承示范效应。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有效途径,对教职工进行文化、道德、心理与法治等专题教育培训,逐步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培体系。配备学有专精、教学有方的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授课评比活动,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形成人才强校示范效应。
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基于课程框架,突出地域特点,深入推进戏曲、诗词、传统体育、中医、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健全完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礼仪制度,利用入学、入队、入团、毕业礼、成人礼等重要节点,举行明礼崇德仪式。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各类经典诵读和文化体验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节日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形成立德树人示范效应。
完善研学旅行机制。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用好济宁地区及周边各类研学基地,建立完善“学校+基地”研学机制,打造出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形成实践养成示范效应。
机关单位方面。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廉洁、诚信、德行等重要元素,结合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和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机关建设,将文化建设与促进工作提高机关效能有机结合。
塑造机关主题文化氛围。加强机关文化氛围营造,突出“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结合机关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通过标语、壁画等文化小品,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阵地,展示机关文化建设理念和成果,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形成文化传承示范效应。
深化干部政德教育。把干部队伍政德建设作为提升能力素质的关键,依托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现场教学点,定期组织开展现场教学,组织机关干部积极参与、自觉践行、当好示范,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修好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形成勤政廉政示范效应。
开展主题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文明窗口、文明示范岗和岗位学雷锋标兵等活动,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文明单位创建和机关文化建设体系,融入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文明礼仪教育,培养昂扬向上的机关文化,推动干部职工努力提升道德修养、带头践行规范守则,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效应。
文化服务场所方面。充分利用景区、酒店、商超等重点场所,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生产生活各方面,彰显“儒学原乡·文化圣地”之美。
健全文化标识体系。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元素、标志性符号,设计制作文化标识和景观,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底蕴和时代气息。组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景区、酒店、商超宣传,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覆盖面,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传承示范效应。
做好人员文化素质提升。建立服务人员文化培训制度,加强导游、服务员、商超导购员等重点专业群体素质提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导游礼仪、接待礼仪、服务礼仪等日常行为礼仪培训,提升各场所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以文化人示范效应。
用好各类宣传展示平台。发挥各类场所宣传栏、显示屏作用,常态化滚动播放优秀传统文化有关视频和标语,高频率、全方位、立体化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工作,形成宣传推广示范效应。
企业方面。区分不同行业企业特点,通过建设文化阵地、营造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活动等,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以传统文化助力企业发展。
做好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引导企业打造文化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场所,结合企业特点,建设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形成文化阵地示范效应。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精心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健全文化标识体系,做好企业文化景观和文化小品建设,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让企业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形成文化传承示范效应。
丰富拓展文化载体。定期开展文化宣讲,做好职工日常文化宣传教育工作。鼓励职工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等活动,从点滴做起,持续践行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利用企业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和重要文化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文明班组、文明职工创建行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形成以文化人示范效应。
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班,制定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进度表中明确责任单位、分管领导、责任人、联络员。工作台账重点体现出示范点月度建设任务目标、每周建设情况和堵点卡点问题、具体推进措施等工作事项。
坚持问题导向,助推项目建设。4县市区严格按照示范点建设标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入推动建设工作落地落实。各示范点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抢抓进度,保质保量推进示范点建设,确保如期完成任务目标。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示范点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创造良好环境,确保有序推进。
定期督导调研,研究推进措施。组织召开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推进会、现场会,督导调度4县市区建设示范点工作,掌握工作进展、分析存在问题、推进问题破解,加快推进试点任务落实。
建立考评机制,强化考核力度。每周调度示范点建设工作完成情况,每月全覆盖现场督导并实行“蓝黄红”三色管理,对项目推进高效快速,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或月度任务推进全部蓝色标识的,视情况对示范点通报表扬;受到黄色标识的,开展督查约谈;受到红色标识的,启动问责程序,作出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