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
5月09日 《人民日报》 梁镜骐
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掷地有声的话语,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
观点摘要: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展现青春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广大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新时代中国青年争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积极创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实践者、美丽中国的积极建设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就能在新时代谱写更加精彩的青春之歌,用青春奋斗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千方百计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5月07日 《经济日报》 金观平
背景: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这是在全面分析经济形势基础上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联系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了五方面20项重点举措。为巩固发展14亿多人大市场打出的促消费“组合拳”,引发了国内国际广泛关注。
观点摘要:从国民经济运行看,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拉动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引擎,也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关键环节,事关国计民生。
在《意见》提出的重点举措中,列于首位的是“围绕保市场主体加大助企纾困力度”,这是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进而稳住经济基本盘的一个关键所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冲击消费端,冲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低收入群体和基本民生带来很大影响。目前,我国有超1.5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保住市场主体,就能保住就业;有就业,就有收入和消费,就能推动经济增长。中央和各地纷纷出台减税降费、缓缴社会保险费等纾困举措,一些外卖平台等相关企业也积极响应,通过降低佣金帮助中小商户渡过难关。实践表明,减税降费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是助企纾困的直接有效办法。各地还要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以稳定市场预期。另外,金融系统也要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等多种措施,向实体经济让利,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稳消费增长、促消费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持续拓展文化旅游消费、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等等,都是增加消费“压舱石”分量的重要工作。
让森林“碳库”储量持续增加
5月09日 《人民日报》 刘毅
背景:众人植树树成林,中国“碳库”储量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68个百分点,达到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到92亿吨。研究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中国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为增绿固碳、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发挥了显著作用。
观点摘要:“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以全球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跨越,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对扎实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好森林的“碳库”作用,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在造林绿化中,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聚焦“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怎么管”等问题,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当前,各地在全面推行林长制,我国所有森林和草原都将拥有专属守护者,要让各级林长切实担起责任、发挥作用,以林长制助力“林长治”。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人都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感恩母亲,要“应节”更在“细节”
5月09日 《广州日报》 陈文杰
背景:母亲节,你“晒妈”了吗?每逢母亲节,关于妈妈的讨论一直少不了。从“99%妈妈都说过的话”到“被妈妈的购物车整破防了”,再到“妈妈的时间都去哪了”……无论是“吐槽”妈妈的话,还是感恩妈妈的付出,其背后都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爱。
观点摘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若成长终究是一辆没有回程的列车,且将我们与母亲的距离越拉越远,那么,我们能回报母亲什么呢?或许,我们不该只在节日中感慨万千、有所表示,更应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真正让母亲节的温暖与感动延续每一天。比如,那些最想说却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不妨像妈妈一样,用“嫌弃”的口吻说出;而在妈妈搞不懂眼前的智能产品时,耐下性子再教一遍,就如当年她教导我们一样;而最重要的是,将当初偷来的时间尽量“还给”妈妈,多一些陪伴,珍惜每一分相处的时光,不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与遗憾!(华峰 辑录)